靈感與成功議論文

  靈感,會為你帶來什麼?抓住靈感,能夠促成你的成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畫家有了靈感,那麼他們畫的畫就有了靈魂;作曲家有了靈感,那麼他們創作的曲子就有了生命。可見,靈感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麼的重要。

  記得那是一年夏天,我緊鎖眉頭,面對著一張白白的畫紙發愁。我報名參加了全市書畫大賽,眼看就要到比賽的日子了,我的作品卻一點頭緒也沒有。我實在無法再與那張空空得畫紙對視了。我覺得在這樣的炎熱天氣,再讓我用空白的大腦面對那張同樣空白的畫紙,伴著熱氣流在身邊游來蕩去,我就要瘋了。

  我結束了靜坐,開始翻閱有關繪畫作品的全部資料。每一幅作品都有著它自己的特點,有著它自身的故事。它們是那樣的生動,都是作者靈感的寫照。我沒再多想,找了一幅畫,覺得不錯,便仿效起來。很快便完成了,而對那張畫,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雖說與原畫相同,但卻顯得比原作品的空洞。我皺緊眉頭,還是將它捏成了一團,丟在了一邊,這樣的作品是不行的。

  我又坐了下來,閉上了眼睛。試著心平氣和地回憶那屬於我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忽然,靈感觸動了我麻木的大腦中的一根神經,接二連三所有的神經都被喚醒。一幕及其完美的畫面展現在我的面前,是我去年夏天與父母出去遊玩看到的一個農家女孩在荷塘裡採蓮的畫面。我想:可不能讓這靈感溜掉,於是立即提筆,將那一幕展現在畫紙上。圓滾滾的汗珠從我臉上滾下,天氣還是那麼熱,但我不再心煩,因為我捕捉到了靈感。

  我的作品換回了的是一張燙金的獎狀,這成績在我生命中寫下的是成功的一個小祕訣,那就是捕捉靈感並把握靈感,你便會與成功牽手。

  篇2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可見,靈感所佔的比例雖然很小,但是它卻是人生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臺階。

  傳說中蘇東坡想要成就自己的妹妹和秦觀這對絕配,於是有了後來的美話。蘇小妹給了秦觀一副上聯:“雙手推開窗前月”,要他對出下聯,如果對得上的話她就和他廝守終生。蘇小妹是一個才女,所以,難一個小有名氣的才子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也是終身之事,怎可輕浮。才女始終是才女,秦觀終是被難到了,而解開這個結的是蘇東坡,確切的說是蘇東坡給秦觀的靈感。

  有人說那不是史實,但是,蘇小妹聯難秦觀的美談是不是史實,我們沒有去深究的必要。就算是世人對愛情或者是對文學的一種美化的臆造,我們只要相信如果不是蘇東坡投進水中的石子濺開水波而給秦觀靈感,那麼就沒有今天這個讓人們讚歎不已的美話了。所以,“一石擊破水中天”這樣的下聯也自然地讓後人拍手叫絕了。

  靈感可以讓人在迷失後找到方向,讓人豁然開朗。於是它鑄就了走向成功的臺階。

  如果說每一個對世界有貢獻的人都是天才,那麼從古到今,天才已經是數不勝數了。而他們的名字之所以銘刻在世人心裡,那是因為他們總是執著於他們所喜歡的事物,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往往被捆於所執著的事物中。很多時候他們就像是瘋子一樣,總是忘記這樣或那樣的事。那麼我們還不如叫他們白痴還好些。

  然而,“白痴”和靈感有著不解之緣。一個小小的機遇,一件在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給他們靈感,讓他們去專一於一件事,把它做好。

  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時,溢位水缸的水給了他靈感,於是他發現了水的浮力;牛頓有一次在蘋果樹下被掉落的蘋果激發了靈感,於是他經過專心研究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其實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就算他們沒有發現,這種客觀物質也依然存在,而因為靈感讓他們去研究去探索,最後把世界引向了更深層次的智慧和認識的領域,也讓他們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人生就是這樣,也許你會迷失在一樣你所愛的事物裡面。比如說寫文章,你總是希望寫出一篇好的文章而又不知道從何著筆。就在你徘徊不定的時候,一片落葉,一片白雲,一條溪流,一個別人的微笑都會給你靈感,從而讓你的猶豫在瞬間有了方向,那一刻你的面前會出現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而這條路滿是靈感鑄就的臺階。

  實際上,不管是蘇小妹和秦觀的美談還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浮力現象或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些都是靈感奠基而得的成功。

  所以,“天才”這個稱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去做一件事的時候,要找到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後去專心研究和探索。

  篇3

  一位《創業》讀者在QQ上簽名:“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許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這句話是真的嗎?

  由此,在創業會員群裡引發出一場大討論。

  有人說,又真又不真,沒靈感成不了事;而不努力,付出汗水,更難成功。

  有人說,靈感就是一些突發其想,可能每個人都有,關鍵是想了不做也沒有用。

  有人說,我不相信靈感,我只相信百分之百的汗水。無能者才找這種藉口給自己不成功找理由。要等靈感?慢慢等吧!等哪天靈感來了,你就一飛沖天。

  ……

  探究這句話的意義,不難看出人們期待能在隨機性、偶然性的情況下突獲成功的心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演化成靈感出現的必然。也因為這種想法,讓許多創業者覺得,如果沒有靈感出現,那麼付出千般努力萬般辛苦,都不可能成功。

  有一位讀者養殖螃蟹失敗,分析失敗原因時,他說,下雨沖走了不少,下肥嗆死了很多,最後他總結為:老天爺不好。照他這樣理解,也就是怪老天爺下雨前沒有提前給他靈感,所以,導致他損失80萬以失敗告終。

  什麼是靈感?百度詞條這樣註釋:靈感也叫做靈感思維,定義為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也有“神祕”解釋:靈感是指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

  這種“神妙能力”的能力正是許多想成功的人所期待的靈感,再將它延伸,靈感也可以是自己突想到的一個絕妙點子,自己的一個“驚天”發現,又好比是那些聽過成功學之後,被打了雞血後的亢奮。看看你身邊的人,也許有這樣“靈感”的窮人到處都是。

  “得之於頃刻,積之於平日”,靈感並不是心血來潮、靈機一動的產物,靈感是在長期艱苦勞動後出現的產物。俄國畫家列賓說:“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柴可夫斯基說,“靈感是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只有當自己完全被專注沉思佔有時,才可能有靈感”。表面看似具有“神妙能力”的靈感,其實來源於生活的積累。

  靈感往往“採不可遏,去不可止”。當你對一件事專注並思考時,腦子中會有許多想法,如不及時捕捉,就會跑得無影無蹤。因此,一但有了靈感就要隨時記錄下來並實踐。許多有成就的大發明家和科學家,他們都是經常隨手記下思維中的每個細微想法,再通過實踐論證,最終取得學術上的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企業家,更是在行動中不斷地實踐新的想法,而取得成就。

  因此,真正的靈感是由於勤奮學習,深入思考,努力實踐,不斷積累而產生的創造能力。靈感是創造性勞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功能達到高潮的心理狀態,它是一個人在對某一問題長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後,通過某一誘導物的啟發,一種新的思路突然接通。通過實踐努力,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靈感。沒有那99%的汗水,也就沒有這1%的靈感。之所以有的人靈感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是因為他們各自的思維過程不同,專注程度,思考深度,思考廣度,對資訊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樣而已。

  靈感需要付出才能獲得,並不是坐等而來。

  縱觀大大小小的成功者,沒有哪一個是靠靈感拍拍腦袋瓜子就成功的。靈感來源於勞動,靈感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做事越多,靈感越多。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公司的一臺高階進口裝置壞了,很多專家都修不好,有一位專家說,給我1萬美金,我能修好。最後他在出毛病的地方畫了個圈,機器很快修好了。別人說,你畫一個圈就要1萬美金,是不是太貴了?——別人之所以覺得他收費太貴,是以為他只是畫了一個圈,這個錢掙得太輕鬆了。這樣輕鬆就能賺的錢,為什麼其它專家畫不出呢?是靈感沒有降臨到他們頭上嗎?試想,如果那位專家沒有十年寒窗,沒有苦讀研究生,沒有苦讀博士,沒有大量的工作,沒有在工作中驗證並實踐了大量的書本知識,他能夠準確地畫出那一個圈嗎?能準確地判斷機器壞的位置嗎?

  靈感源於工作,源於經驗,源於學習。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說——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會產生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一的靈感或許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