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自我反思

  班會課一直以來是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途徑,其在學生集體性品德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於班會課的自我反思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欣賞。

  篇一

  班會是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主題班會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個人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薰陶,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讓我們築起友好之橋》這節課的設計和開展,不但體現了班會課的特點,而且達到班會課德育效果。

  一、主題突出“小而實”

  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小而實在的主題更容易實現教育意圖。本節班會課的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之間發生衝突、矛盾時,懂得要用換位思考,相互諒解、相互包容,彼此以誠相待,達到發解矛盾,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通過讓學生分析平時發生過的矛盾,讓學生明白這些事件是可以簡單被化解掉的。

  二、內容貼切學生生活。

  班會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才能在學生的心中引起共鳴,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節課的教育目標針對學生的日常不良行為習慣來確立的。近段時間學生吵架、打架事件頻繁,進行處理時,發現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矛盾,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而沒發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活動安排貼切學生的學習生活。當課件出示學生吵架的畫面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起來,接下來,讓學生欣賞平時發生打架的短劇,再讓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更強了。從而認識到了發生衝突應該以諒解、包容之心來解決。還有相關學生在校園裡學習、玩耍、互助的相片,讓學生感受到同學們之間友好相互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從而讓學生珍惜相處的日子,珍惜之間的感情。

  三、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主題班會活動準備中,我先讓學生圍繞“同學之間友誼”主題,討論開展這樣的班會,可以準備哪些活動環節?有的說可以朗誦有關友誼的詩歌,有的說可以同學間互送禮物等;班會課上,讓學生觀看學生自己準備的有關矛盾衝突的短劇表演,說說發生衝突的原因,找出錯誤的地方,再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他們其中一位,你會怎樣做,為什麼?讓學生在看錯、辨錯中,找到解決的方法,最後讓全班學生找和自己發生小摩擦的同學說聲對不起,並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感受了同學間的友誼。

  四、形式多樣使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曉之以理”,而不是“施之以威”。本節班會課,通過表演、討論短劇,詩朗誦,互相大聲說對不起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發生小矛盾時,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體會一下別人感受,用寬容、諒解之心去對待同學。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讓他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做到知行統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會課上,讓學生明理後,再通過讓學生欣賞相處時快樂的光的相片、互贈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等形式,加上多媒體音樂的渲染,激起大家的情感體驗,感受班級同學如同一家人一樣親,使不少學生熱淚盈眶,抱在一起;使不少老師感動,眼眶溼潤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同學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情感得到了昇華。

  活動過程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1、活潑的氣氛帶動得不夠,趣味性不夠強烈。

  2、過渡語言的設計不夠自然,使得環節處理得不夠緊湊。

  3、多媒體的製作還有待提高。

  4、時間的把控不夠,給學生說的面還不夠廣。

  班會課結束後,一位課堂上從不舉手發言的孩子對我說:“老師,今天真高興,因為我看到了我們的同學都是很善良的。”聽到這樣的話,我倍感欣慰,更讓我對今後的班會有信心。只要我們留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選擇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主題,和學生一起組織,策劃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必能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二

  10.31日下午是我們班副班張梅娜老師主持並設計的一場班會課。我個人覺得這次班會設計的很用心,效果很顯著,同學們基本上都明白了時間管理的必要性和時間管理的具體的方法。總結如下:

  1、正副班主任齊心協力。為了開好這次班會,我們在會前認真交流意見,做足了各種預案和準備。

  2、班會主題切合實際,有助於解決高三學生目前的困惑。在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山大的學習生活中,學會時間管理,猶如雪中送炭、好比迷路的船隻看到了明亮的燈塔。

  3、緊密聯絡生活。如:心理指導老師李龍廣同志指導下學生的自學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幾乎沒有能夠按期完成,因多種多樣的原因和理由被推遲、拖延、中止。還有在上週舉行的四市聯考文綜試卷考試中,有部分學生因缺乏時間管理導致許多會的題目沒有時間去做。通過這次班會,張梅娜老師指導同學們用科學的方法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周學習計劃。

  4、抓住學生心理,激發學生興趣。首先由生活中學生關注的的事情進行匯入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其次設計了時光穿越的活動讓學生夢想十年後自己的理想工作符合學生心理認識水平。

  5、論據有力,說服力強。張老師用資料給出了擁有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與成功的關係,科學論證勝過千言萬語。張老師還運用了行為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指出:21天以上重複做一件事或行為能讓人形成習慣。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等等。

  6、活動體驗感悟主題。張老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將其折成10份,代表100歲的年齡。首先張老師讓大家估計自己能活到多少歲,然後撕去多餘的年齡。接著再撕去高三以前的時間,再撕去一半紙,因為人的每天用來工作的時間和休息娛樂等時間各佔一半。最後每位學生手裡握著的只是一片小小的紙片。這就是大家能夠用來學習的時間啊!用這麼少的時間去努力學習去創造自己未來的漫長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值得啊!通過體驗,張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悟。這時候很多學生突然間都打開了話匣子一樣說個沒完:用來學習的時間太少了,我們要充分利用時間實現高效學習;生命誠可貴,時間價更高等等。

  總而言之,這是一次成功的班會,這是一次務實的班會。會後我用這樣幾句話來總結和勉勵同學們:

  貴在有恆,難在有恆,成在有恆;

  想用好三百六十五天,記住用時三字經:計、擠、集。

  同樣的人生百年,充分利用時間的人,生命密度會更大。其人生也自然厚重、質感。

  珍惜時間,不是靠堆積數量來實現的,而是用提高效率來體現的。

  聽了年輕漂亮的張老師的班會課以後,俺是感慨萬端啊:這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後生可畏!後生可敬!

  子在川上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篇三

  中期考試結束,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個別學生有一些不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因此我開展了一次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為主題的班會。班會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告別不良的習慣。

  整堂班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及和不良習慣說“拜拜”。其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這三個部分展開,主線索比較明朗,內容選材也比較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事例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由於這三個方面範圍較寬,每個部分拿出來都可以講一節班會課,所以內容略顯臃腫,時間有些緊張,沒有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挖掘。還需要精簡內容,進一步深入展開,讓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刻。

  從形式上看,這次班會採用了多種形式。例如,運用事例感悟讓學生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通過小品表演讓學生知道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故事續寫讓學生體會到不良習慣帶來的危害。運用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不良習慣並拿出解決的對策。但是討論環節過多,顯得重複,可以適當減少討論次數,增添知識搶答之類的環節。小品表演環節學生表演的惟妙惟肖,課堂氣氛隨之活躍起來。

  從學生主體地位上來看,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去找,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進而養成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但學生舉手發言不是很踴

  躍,提問範圍也太窄,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師講得稍多,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活動時間。

  從課堂語言上來說,語言略顯重複、隨意,需要更進一步的錘鍊和精簡。對學生的評價語言略顯單薄,環節過渡語言也不是很流暢,自然。這和備課不充分有很大的關係。在語言方面需要多下功夫。 有時候感覺主題班會無話可說,然而靜下心來設計一節主題班會又感到時間不夠充足。我認為主題班會只是一個引子,真正還是要在平時的的過程中傳輸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