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優秀書法作品

  傅抱石先生的筆下,我們可以欣賞到什麼樣的書法藝術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傅抱石的人物介紹

  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範。其時他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為師。1935年5月《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舉行。院長正木直彥、畫家橫山大觀等參觀了展覽。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國,1936年7月,他在南昌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他在國內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暑假之後,應徐悲鴻之聘,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攜全家返新餘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請,到武漢參加了三廳工作。此後又移到重慶,自此進入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壩的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齋”。他圖繪《畫雲臺山圖卷》,編撰《石濤上人年譜》,同時創作了《石濤上人像》、《大滌草堂圖》,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藝術創作和史論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他的藝術淵源。

  從1939年以後的6年多的時間,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舉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名作《麗人行》***1997年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1078萬元拍出***。後來,徐悲鴻贊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並題:“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抗戰勝利後,他和全家隨學校遷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上海舉行,郭沫若用“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來評價畫展。然而,這時國民黨政府的南京已是風聲鶴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機會,攜全家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現代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傅抱石開始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為江蘇國畫院院長,在1960年9月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進行23000裡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新山水畫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把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一個歷史的高潮。後來傅抱石以《煤都壯觀》為代表的社會性題材,在山水融合工業題材方面的努力,已經明示了現代山水畫的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規律;以《鏡泊飛泉》為代表的自然題材,則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靈的震撼和映現。1965年逝世。

  書法的懸腕

  解譯一:

  懸腕是執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鬆開,全身之力由於無所罣礙,才得集註毫端,點畫方能勁健。

  寫字時手腕懸空。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辯》:“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亭》風韻,然行不及真,真不及草。”明方孝孺《題宋仲珩草書自作詩》:“子山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清昭連《嘯亭雜錄·成王書法》:“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

  解譯二:

  懸腕說的是寫書法時候的手臂姿勢

  自腕至肘皆懸中而不著案,叫“懸腕”。

  元代書法家陳曾在《翰林要決》中說:“懸著空中最有力”。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也說:”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誠然,這種運腕方法是書法中最佳的一種。腕至肘不著案以凌空取勢,不僅容易將全身力氣送至毫端,而且,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筆力自能沉勁,縱橫如意。尤其是寫大楷或行草書,轉動靈活,生氣勃發,不會出現拘滯的弊病。

  當然,這種方法對初學者來說,開始不容易掌握,時有顫抖的現象,感到很吃力,出現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畏縮,只要經常實踐,腕力便會漸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