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消費維權仍存諸多難題待解

  網際網路使用者遭遇消費***等行為後,維權成本比較高,導致很多使用者不大可能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網路消費維權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近日,有網際網路第三方平臺釋出了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消費維權報告》,對當前網路消費維權行為的一些特徵進行了分析。

  90後成網路***主要受害人群

  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消費維權報告》由360大資料中心釋出。這份報告顯示,在所有消費維權舉報的網路***案情中,虛假兼職依然是維權舉報數量最多的***型別,共4550例,佔比22.1%;其次是網遊交易2738例***佔比13.3%***、虛假購物2649例***佔比12.8%***、金融理財1984例***佔比9.6%***、虛擬商品1924例***佔比9.3%***、身份冒充1482例***佔比7.2%***。

  從涉案總金額來看,金融理財類***金額最高,達7411.4萬元,佔比37.9%;其次是賭博******,涉案總金額3067.4萬元,佔比15.7%;緊隨其後的是虛假兼職***,涉案總金額為2163.8萬元,佔比為11.1%。

  “我所瞭解的一些網路兼職類似刷單行為,這類網路兼職所針對的人群年齡較低,大多是90後或者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釋出資訊和提供服務都是通過網路,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的真實與否不容易判斷。”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說。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認為,近年來,網際網路理財迅速發展、消費者防範***意識不足以及對網際網路理財風險防範意識的缺乏,導致金融理財***多發。

  “金融理財是比較專業的領域,又是在網上進行,一般的理財者不具備專業知識,所以在所謂的中介、平臺違規操作進行誘騙的時候,使用者很難識別真假。此外,一般理財都有理財師、經濟分析師等介入,而對這方面的監管並不是十分有效。理財這種行為涉及的金額本身就比較高,再加上很多***都是先給予一定好處,再逐步吸收更多投入,所以最後涉及的金額一般都比較大。”劉德良說。

  從遭遇網路消費***繼而進行維權的網友年齡看,90後的網路***維權舉報者佔所有總數的42.3%,其次是80後佔比為36.1%,70後佔比為10.4%,60後佔比為3.7%,其他年齡段僅佔4.5%。

  報告認為,具有一定的上網能力、上網時間較長同時又缺乏足夠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是網路消費***的主要物件和主要受害人群。

  “90後是使用網際網路最多的人群,他們大多處在學生階段或者剛剛踏入社會工作,社會經驗不足,識別能力較低,上當受騙機率較大。”劉德良說。

  網路消費維權成本居高不下

  上述報告從2016年11月至12月抽樣選取的360手機衛士使用者主動標記騷擾電話標記量來看,廣東***16.9%***、北京***8.0%***、河南***6.0%***、山東***5.9%***和江蘇***5.7%***這5個省級行政區的使用者標記量最多。5個地區使用者的標記量約佔到了全國使用者標記總量的42.4%。

  從各城市使用者對騷擾電話的標記量來看,北京是標記人數最多的城市,佔比8.0%,其後是廣州***7.5%***、上海***4.1%***、深圳***3.6%***、成都***3.3%***、鄭州***3.3%***、武漢***3.0%***、南京***3.0%***、濟南***2.7%***、石家莊***2.6%***。

  “手機的功能就是用來溝通交往的,個人層面防範比較困難,需要從防止個人資訊洩露入手。騷擾電話是對個人資訊的濫用,目前在這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劉德良說。

  “防範騷擾電話非常難,因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根源在於個人資訊洩露。實際上很多手機應用都在收集和使用這些資訊,消費者要使用手機應用就不得不提供個人資訊,這使得網路使用者難以防範個人資訊洩露。雖然從根源上防範騷擾電話很難,但是可以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應對騷擾電話。”趙佔領說。

  業內專家還對當前網際網路使用者消費維權的難點進行了分析。

  “網際網路使用者遭遇消費***等行為後,損失的金額多數並不是很高,有一部分還不是財產損失,比如騷擾電話、垃圾簡訊,但是維權的成本卻比較高,這就導致很多使用者不大可能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舉證難。在網路消費***中,使用者本身缺乏技術手段,因此在舉證方面有很大難度。網路侵權還表現為虛擬性、跨地域性,相關部門進行監管和打擊都存在一定的難度。”趙佔領說。

  趙佔領認為,讓網路使用者更好維權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期內就能夠解決的。從網路使用者的層面來講,使用者本身在上網過程中要增強防範意識;從行業層面來說,要增加一些行業自律措施,比如說行業協會制定自律措施,包括安全軟體廠商、應用商店、應用廠家等企業可以使用技術手段解決一部分問題,應用商店還可以提高對手機應用的稽核標準,以此防範個人資訊洩露;從相關政府部門的層面講,對於網路上的違法行為應該加強規範和打擊,強化技術手段和執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