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萎縮是怎麼形成的

  腎萎縮是根據腎臟體積與人的年齡、性別和人體的身高、體重相互比較的,相對偏小或明顯縮小的一種異常現象。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腎萎縮的相關知識。

  :

  腎萎縮的病因應考慮為先天性腎發育不全或末期腎病的腎萎縮及腎血管疾病。腎萎縮可見於先天性腎發育不全及有膠原和鈣質沉著或某些急性病變,如:急性腎小球性疾病、糖尿病性腎硬變、腎移植排異、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皮質壞死、Alport綜合徵、急性腎小管壞死、高血壓性腎硬化。局灶性或瀰漫性腎實質解剖的破壞見於任何腫塊性病變***如:囊腫、腫瘤、膿腫和血腫***,局灶性腎盂腎炎,實質瘢痕***如腎梗死或萎縮性腎盂腎炎***,嬰兒型多囊腎,慢性腎盂腎炎或損傷等病變。

  腎血管性疾病所致腎萎縮可由以下幾種疾病所致:動脈內膜疾患、外傷、惡性病變或心臟疾病所致的栓塞。

  臨床特點

  ***1*** 對側腎臟代償性增大不常見,但腎血流量多數增強。

  ***2*** 單側腎萎縮本身不引起高血壓,如先天性腎發育不良、腎自截、腎結核、慢性腎盂腎炎不伴高血壓,但腎動脈狹窄因啟用腎素-血管緊張素-醇固酮系統而使血漿腎素水平升高,引起高血壓常見。

  ***3*** 腎動脈狹窄伴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並不常見。

  ***4*** 腎動脈狹窄經DSA擴張術後,萎縮腎臟血流明顯增加,腎臟較前明顯增大,可見部分萎縮腎臟具有可逆性。

  ***5*** 腎動脈嚴重狹窄,探及不到血流,但通過側枝迴圈使腎臟保持良好血供,不致病腎嚴重萎縮。

  ***6*** 在同位素腎圖上,病腎顯影延遲,排洩減慢,以排洩功能異常為先出現。腎血流明顯減少或消失。

  臨床分析

  1 判斷腎萎縮的標準

  腎萎縮正常腎大小***長軸***左側為11~13.5 cm***平均為12.2 cm***,右側為10.8~13 cm***平均為11.9 cm***,相當於相鄰三個腰椎體包括其椎間隙之和,寬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一般認為兩腎長度相差1.5 cm就有診斷意義,右腎小於左腎不到10%,多無肯定意義[2]。腎影輕度縮小***<10~9 cm***,中度縮小***9~8 cm***,重度縮小***<8 cm***[3]。

  2 單側腎萎縮臨床特點

  ***1***對側腎臟代償性增大不常見,但腎血流量多數增強。

  ***2***單側腎萎縮本身不引起高血壓,如先天性腎發育不良、腎自截、腎結核、慢性腎盂腎炎不伴高血壓,但腎動脈狹窄因啟用腎素-血管緊張素-醇固酮系統而使血漿腎素水平升高[4],引起高血壓常見。

  ***3***腎動脈狹窄伴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並不常見。

  ***4***腎動脈狹窄經DSA擴張術後,萎縮腎臟血流明顯增加,腎臟較前明顯增大,可見部分萎縮腎臟具有可逆性。

  ***5***腎動脈嚴重狹窄,探及不到血流,但通過側枝迴圈使腎臟保持良好血供,不致病腎嚴重萎縮。

  ***6***在同位素腎圖上,病腎顯影延遲,排洩減慢,以排洩功能異常為先出現。腎血流明顯減少或消失。

  3 單側腎萎縮臨床意義

  臨床上單側腎萎縮並不罕見,患者常以高血壓、腰痠等症狀就診,行B超或KUB、IVP等檢查時可發現。除原發病症狀外,無明顯血尿、蛋白尿、腎功能正常,但若在勞累、感染,特別是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損害腎功能藥物應用等誘發下,腎功能可能迅速惡化,若干年後雙腎萎縮,應引起臨床醫師重視。

  4.腎萎縮的檢查

  檢查腎臟大小雖未能直接找到腎臟病的病因,但可初步瞭解病變的性質,提起醫生的注意,或作急性、慢性疾病的鑑別,提供合理治療的依據。檢查腎臟大小的方法有多種,以B型超聲檢查最簡單方便,而且經濟,應作為體格檢查的一個常規專案。B型超聲檢查腎萎縮、腎臟大小方法包括腎兩極的長徑和腎實質厚度。

  腎臟長徑依民族、身高、年齡而有一定的差別,左腎稍長於右腎,男性稍大於女性。按我國人群的調查,成人腎臟長徑大致為10~12cm,寬5~6cm;老年人的腎臟體積隨年齡的遞增而縮小,調查認為老人腎臟長徑為9.2~ 11.8cm,<9.2cm為腎臟縮小,>11.8cm為增大。成年人腎實質厚度約1.5~2cm,老年人亦無明顯差異,<1.5cm為縮小,>2.0cm為增厚。據調查以腎臟長徑加腎實質厚度測量鑑別急性和慢性腎功能衰竭,符合率達92.6%。患了慢性腎臟病,定期檢查腎大小,可助監測病變進展。

  疾病保養

  腎萎縮與腎臟類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腎萎縮與腎功能的改變呈正相關,確診腎萎縮往往預示腎萎縮病人腎功能受到損傷,血肌酐開始升高,在診斷證明書上標明:腎萎縮、慢性腎功能全腎衰竭期或尿毒症期等。那麼腎萎縮如何保養呢?下面我們就來教大家幾招腎萎縮保養方法:

  1.首先是預防鏈球菌的感染,其次是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猩紅熱、扁桃體炎、咽炎、齲齒及中耳炎等的發生。

  2.保持面板清潔,預防化膿性感染。

  3.注意避免風,寒,溼的侵害,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注意調節情緒,避免過度的悲傷與恐懼。

  4.應謹慎使用或避免使用腎毒性和誘發腎功能損害的藥物。

  5.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