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拉丁美洲居民的複習知識點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風貌,拉丁美洲的居民也有獨特的文化。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

  ***1***人種複雜

  拉丁美洲人種複雜,混血種人佔一半以上,其次是白種人、印第安人***黃種人***和黑人。成因分析:拉丁美洲當地居民原為印第安人。16世紀以後,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他們又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來這裡的礦山、種植園當奴隸。此外,還有少數為來自亞洲的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幾百年來,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等互相通婚,他們後裔中的大多數人成為今日拉丁美洲的混血種人。拉丁美洲人口有4.8億***1996年***。有的是印歐混血種,有的是黑白混血種等。

  ***2***兩種主要語言

  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通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3***人口分佈很不均勻

  拉丁美洲是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較小的一洲,但人口分佈很不均勻,①西印度群島、巴西東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區經濟發達,氣候條件好,開發歷史較早,人口稠密;②廣大的熱帶雨林地區、內陸高原和沙漠地區,由於條件惡劣,人口稀少;③熱帶地區人口和城市多分佈在氣候溫和的高原上。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就位於海拔2200米的墨西哥高原上,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中部。

  ***4***人口增長迅速

  ①拉丁美洲人口增長迅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次於非洲。

  ②城市化發展較快,大城市畸形發展,墨西哥城、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都超過1000萬。其中墨西哥城的人口為2200萬***含衛星城******2005年***,是目前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人口增長速度在世界大城市中佔第一位。

  高考地理的重點知識

  水力資源是否豐富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來講,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力資源越豐富;反之水力資源越貧乏。

  流域開發建設與綜合治理的分析思路:先要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種資料、圖表***氣溫變化曲線、降水量柱狀圖、地形剖面圖等***,對流域內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流域開發的有利條件和制約流域發展的不利因素。再根據有利因素制定流域發展的方向,根據制約因素探索綜合治理的對策。

  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徑流量大小與季節變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里程;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經濟因素主要有流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數量。

  流域綜合治理的一般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可簡要歸納為:山環水繞,平原內孕;氣候冷溼,森林?茂密。

  不要錯誤地認為,只有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的地區才屬溼潤區。東北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雖然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但由於該地的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因此地表仍較溼潤,也屬溼潤區。????

  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春季,並不是出現在夏季,這是因為夏季氣溫雖然較高,融雪能力很強,但此時地表已無積雪。

  分析沼澤的形成原因,可從水的來源、去處兩大方面進行。沼澤的形成,一般是由於水的來源豐富,如降水豐富,易出現洪澇等。另外也因為水不易排走。

  地廣人稀,人均耕地多,是東北地區糧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東北地區糧食生產的突出特點為: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和地區專業化生產。

  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一般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1***從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方面,分析該區域適合發展的農業型別以及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2***綜合考慮該區域社會經濟條件,如科技、交通、市場等方面,從上一步已確定的農業型別及作物中選取單位產值較高且對當地生態環境基本無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區域內部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差異,合理佈局小區域農業。

  ***4***關注重要農業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及發展障礙。

  荒漠與荒漠化: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現象,是一個變化過程,其結果可能出現荒漠景觀。

  我國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佈於西北地區,石漠化主要分佈於南方地區,鹽漬化主要分佈於西北地區和華北平原,凍融荒漠化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

  荒漠化常與貧困相伴。土地荒漠化嚴重的地區多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

  荒漠化是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和潛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產物。

  在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氣候因素的變化,特別是降水量的變化,往往影響著荒漠化的程序。

  人類活動在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當地能源缺乏,農村薪柴匱乏,亂砍濫伐嚴重。該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較多,而且這裡土層薄,一旦發生水土流失,就難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遠大於黃土高原。

  高考地理熱門考點複習

  1.大氣環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它反映了大氣運動長時期的平均狀態。

  ***2***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造成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驅使大氣不斷地運動、輸送和交換熱量。

  2.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

  ***1***三圈環流

  成因: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組成:a低緯環流、b中緯環流、c高緯環流。

  ***2***氣壓帶、風帶的分佈

  氣壓帶:A赤道低氣壓帶、B副熱帶高氣壓帶、C副極地低氣壓帶、D極地高氣壓帶。

  風帶:E東北信風,風向為東北風;F盛行西風帶,風向為西南風;G極地東風帶,風向為東北風

  3.三圈環流圖及低緯環流示意圖

  ①低緯環流形成於赤道和北緯30°之間;中緯環流形成於北緯30°~60°;高緯環流形成於北緯60°~90°

  ②赤道地面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高空形成高壓;北緯30°的地面形成高壓的原因是:來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北緯30°附近偏轉變成自西向東的西風,導致“堆積效應”;北緯30°附近的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

  4.而在北緯90°,由於氣溫低,盛行下沉氣流,形成了極地高氣壓帶;在兩個高氣壓之間的北緯60°,則形成了副極地低氣壓帶,它的形成與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的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有關。由於這兩支性質不同的氣流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輕的氣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到高空後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緯方向流動的高空氣流,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上空,隨後轉為下沉氣流,這樣便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緯環流。

  5.而向高緯方向流動的高空氣流,在極地地區下沉,於是便在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形成高緯環流。致使北緯60°附近的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