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選修三第一章教案及知識點

  教案在課堂上起著引導的作用,知識點是課堂的收穫。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選修三第一章教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⑴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經濟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產生哪些弊病?記憶並理解旅遊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

  ⑵旅遊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旅遊業的發展對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理解旅遊業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關係。

  ⑶旅遊業對區域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響?理解旅遊對區域環境保護和破壞的關係。

  教具準備:自制圖表、圖片、地圖冊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範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併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表1.1 部分國家國際旅遊收入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總額之比***2002年***

  通過學習表1. 1,瞭解以下知識:

  ①國際旅遊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最高的國家是泰國,達6.2%;

  ②國際旅遊收入與出口總額之比,最高的國家是埃及,達80%;

  ③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說明:

  ①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讀圖,瞭解以下知識:

  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2004年“十一黃金週”青島海濱人潮湧動的情況,旅遊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說明: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係。

  點撥: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閱讀

  瞭解以下知識:

  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後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範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路、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遊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資訊。

  ③小組資訊彙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注意:由於旅遊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遊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雲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說明:通過旅遊,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遊,旅遊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並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說明: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遊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遊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瞭解。

  北京的“衚衕遊”使無數外國旅遊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瞭解了衚衕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雲南的文化特色旅遊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遊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遊可以說是雲南省旅遊的重中之重。

  雲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遊專案,這些文化特色旅遊專案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麼?

  點撥:雲南省生活著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遊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說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遊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說明。

  提示:旅遊者的大量湧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遊客的專案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說明:環境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遊與環境的關係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古建築修復前後景觀的變化,說明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文物古蹟和古建築的保護。

  討論:

  1.列舉旅遊業發展有利於環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都有利於保護旅遊環境。

  2.舉例說明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於對旅遊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淨能力而造成環境汙染;由於大量遊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1.2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高二地理選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 ,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 。***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2.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3.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大致位於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鬆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 黑土 分佈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鬆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 水產業 較為發達;鬆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鬆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 工業,成為我國的 重化工業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