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練習題及答案

  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前的1982年,地級行政區包括盟、自治州和行政區。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練習題:

  一、 選擇題

>
       讀上圖,回答1~2題。

  1.關於圖示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氣溫: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圍山地環繞,地形以盆地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兩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現象

  D.河流徑流量主要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2.關於圖示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生長期長是作物產量高的主要原因

  B.熱量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積廣大,但糧食商品率低

  D.次生鹽鹼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對於黑龍江來說,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簡稱“哈大齊”***是最有希望獲得快速發展的地區。據統計,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3以上來自“哈大齊”這塊活力地帶。據此回答3~4題。

  3.鬆嫩平原作為全國性商品糧基地與太湖平原相比,具有的優勢條件有***  ***

  A.人均耕地多 B.單產高

  C.交通便利 D.水熱條件較好

  4.近年來,齊齊哈爾依託地緣優勢發揮綠色農業,積極打造“綠色之都”的城市品牌。下列有關“綠色農業”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綠色農業的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農藥、化肥

  B.綠色農業就是生態農業

  C.綠色農業的生產物件是綠色植

  D.一切從事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食品安全衛生的農業生產都是綠色農業

  讀“我國某兩種優勢農產品及其優勢產區佈局圖”,回答5~7題。

>
5.圖中兩種農產品最有可能是 ***  ***

  A.玉米和小麥 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穀子 D.油菜和花生

  6.A區域最具特色的農產品是***  ***

  A.玉米和小麥 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麥

  D.高粱和小麥

  7.B區域與A區域相比 ***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機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

>
讀圖,回答8~9題。

  8.我國東北平原與同緯度的德國南部地區相比,小麥種植的有利條件是 ***  ***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熱條件好 D.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

  9.與我國東北地區農作物種植的區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麥種植區分佈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壤肥沃多凍土 B.類似三江平原的沼澤多

  C.日照時間短,熱量不足 D.以水稻種植為主

  讀“2006年我國部分省區糧食產出、人口份額的地域分佈圖”,回答10~11題。

>

  10.黑龍江、吉林是我國未來糧食增產規劃的核心區,其糧食增產的主要潛力是 *** ***

  A.光熱充足,複種指數高 B.耕地後備資源不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D.交通便利,機械化水平高

  11.根據圖示資訊判斷,目前我國糧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  ***

  A.南糧北運 B.北糧南運 C.東糧西運 D.各地自給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12~13題。

  材料一 我國糧食生產規劃中將商品糧基地分為四類:南方高產區、黃淮海平原區、東北低產區、西北乾旱區。

  材料二 我國四地農業生產情況表

  基地型別①②③④

  農業人口***%***19.914.728.546.89

  耕地面積***%***40.176.8223.4329.58

  糧食商品率***%***35.227.219.629.0

  12.有關①②③④四個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①代表黃淮海平原區 B.②代表東北低產區

  C. ③代表西北乾旱區 D.④代表南方高產區

  13.受土壤鹽鹼化影響和沙塵天氣影響最明顯的分別是 ***  ***

  A.①④ B.③② C.④③ D.①②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現在農業生產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據此回答14~15題。

  14.黑龍江省能成為我國最大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 ***  ***

  ①耕地面積廣闊 ②糧食單產高 ③土壤肥沃 ④勞動力豐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目前不屬於影響黑龍江省農業持續發展的問題是 ***  ***

  A.耕地面積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

  C.糧食品種和質量欠佳

  D.常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二、綜合題

  16.閱讀以下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09年1~6月我國大豆進口量為2 209萬噸。

  材料二 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比較表***注:運輸費用以到達大連為準***。

  含油量運輸費用***元/kg***生產成本***元/kg***生產方式

  國產大豆17%0.181.60粗放型

  進口大豆19%0.161.28集約型

  材料三 中國玉米帶與美國玉米帶比較表

  專案美國玉米帶中國玉米帶

  緯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機質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無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麵積比重50%50%~60%

  玉米單產***噸***7 5006 750

  ***1***東北平原地區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較高的農業區,從自然條件來看,這裡有利於機械化、水利化建設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東北作為我國傳統的大豆主產區,其突出的區位優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據統計,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相當於國內大豆的總產量,進口大豆在我國暢銷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材料三,分析中美兩國玉米帶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7.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商品性農業基地的建設,到目前已經建成若干商品糧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讀右圖回答有關問題。

>
***1***下列關於圖中①、③、④、⑦四個著名商品農業基地和與其相對應的優勢農產品的組合,正確的一組是 ***  ***

  A.①——甜菜、水稻、亞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亞麻、甜菜

  ***2***試簡要分析①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宜建成哪些商品農業基地?簡述該地區發展商品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方向?

  ***3***簡要分析④和⑥兩個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比較高的主要原因。

  ***4***④和⑥所在的東北平原土壤肥沃,但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較低,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東北平原不僅現在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而且將來在我國的商品糧供應方面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隨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還溼地保護工程的實施,東北地區靠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來增加糧食產量的途徑將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東北地區在全國商品糧供應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徑有哪些?

  ***5***圖中②、③、⑤所在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該如何解決?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練習題答案:

  1.C  2.B 3.A 4.D 5.A 6.B 7.D 8.D 9.C 10.C

  11.B 12.D 13.B 14.A 15.A

  16.***1***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

  ***2***土地肥沃,地廣人稀

  ***3***價格低,含油量高

  ***4***相同點:均為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較高的商品穀物農業;兩地均有適合農業發展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適於玉米生長;兩地的種植結構都以玉米為主,玉米麵積比重在50%以上。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我國玉米帶的農場為國營農場,美國的農場一般為家庭經營;美國玉米帶的區域專業化和經營專業化以及現代化程度均高於我國;此外,我國玉米帶所處緯度相對較高,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單產相對較低;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土地價格低。

  17.***1***B

  ***2***①地區為珠江三角洲,優勢條件:水熱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網密佈,地表水豐富;沿海地區,海陸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場廣闊;技術先進,糧食單產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商品糧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基地。 存在問題:地勢低平,低窪易澇;人口稠密,農產品商品率不高;宜農荒地少等。發展方向:治理低窪易澇地,發展基塘農業等混合農業;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實施多種經營來提高商品率。

  ***3***土地遼闊,耕地面積廣;人口較少,人均糧食產量較高。

  ***4***原因:緯度高,熱量條件差;農業科技水平較低;農業投入較少等。

  途徑:增加科技和資金投入,提高單產;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穩產;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等。

  ***5***問題:湖泊面積萎縮,洪澇災害較多。 辦法: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退耕還湖,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