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境內最長的山脈

  內蒙古內到底最長的山脈是哪一個呢?今天小編久帶大家瞭解一下坐落在內蒙古的陰山山脈。

  

  陰山山脈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脈,東西走向,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山頂海拔2000米—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佈。煤藏豐富。石柺溝煤礦已開採,為包頭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陰山北部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鐵礦和稀土金屬。包頭與白雲鄂博間建有鐵路。陰山山地位於溫帶半乾旱區與乾旱區。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溼潤。山坡低處為草地,中部有櫟、榆、樺等樹種。陰坡在2000米處有矮曲林。

  地質地貌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於東經106°~116°。西端以低山沒入阿拉善高原;東端止於多倫以西的灤河上游谷地,長約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側的大斷層崖和大同、陽高、張家口一帶盆地,谷地北側的壩緣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緯42°,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南北寬50~100公里。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頂海拔2000~2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

  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是斷層陷落形成的。山地大部分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佈。煤藏豐富。石柺溝煤礦已開採,為包頭市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北坡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礦和稀土金屬。

  陰山山脈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勢高峻,脈絡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山與山之間的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寬谷,為南北交通要道,山脈主體由太古代變質岩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岩構成,在兩側及山間盆地內有新生代地層。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相對高度約千米,經長期流水侵蝕,現代山脈邊緣已較地質構造上的斷層邊緣向北後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兩側普遍發育有多級階地。山脈北坡起伏平緩,丘陵與盆地交錯分佈,相對高度50~350米,丘間盆地沿構造線呈東西向分佈,盆內沉積有白堊系,第三系地層,上覆第四系厚層砂質粘土。源於陰山的河流橫切丘陵,支流極少,河床寬坦,現代水流級不相稱。

  呼和浩特以東的東段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地形紊亂,主要有蠻□山,蘇木山,馬頭山,樺山等。在集寧,張北一帶被玄武岩覆蓋,部分地區的熔岩臺地已被侵蝕切割成平頂低山和丘陵。低山和丘陵間盆地內有白堊紀,第三系和現代沉積。盆地間的嶺脊低而寬,相對高度300~500米,有些盆地中心集水成湖,較大者如岱海,黃旗海,安固裡淖,察漢淖等。

  人文歷史

  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非常悠久,是內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場所。山脈間寬谷多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於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餘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時曾在南端設立白道城。陰山山區現存名勝有昭君墓***青冢***、戰國趙長城、高闕雞鹿塞、武當召***漢名廣覺寺***、美岱召、百靈廟等。古今有許多著名詩句描寫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又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都如實地描寫了歷史時期陰山的風光和人類活動。

  早在公元5世紀時,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干世紀裡,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上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巖畫。對巖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來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巖畫一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巖畫有近千幅。

  陰山岩畫是中國已發現的巖畫中分佈最為廣泛,內容最為多樣,藝術最為精湛的巖畫,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巖畫,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巖畫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巖畫寶庫。現存陰山岩畫的絕大部分分佈在巴市地區,最大的面積達400平方米,真實地記錄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鮮卑、蒙古等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五虎圖是陰山岩畫的代表作。

  陰山岩畫大多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大,鑿刻最精緻的是動物巖畫。畫中動物有山羊、綿羊、盤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脣鹿、赤鹿、麋鹿、駝鹿***罕達猂***、狍子、馬、騾、驢、駝、牛、野牛、羚牛、狗、龜、野豬、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巖畫中狩獵的畫面也佔有重要地位,數量可觀,藝術地再現了史前巴彥淖爾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是整個巖畫中最絢麗的部分。狩獵畫中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及狩獵方式,無論獨獵或眾獵,還是引弓射獵或圍捕野獸的場面,都表現其最緊張的一剎那,再現獵手對野獸致命處的打擊過程,表現出獵人獲得獵物的強烈願望和高超的捕獵技能,也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同大自然的鬥爭這一規律。

  除動物畫和狩獵畫外,放牧畫也佔有較大比例。放牧畫產生於青銅器時代晚期,並一直延續到元、明、清三代。雖然年代相距甚遠,但其內容卻大體相近,如出牧圖、倒場圖、一條鞭式和滿天星式牧羊圖、牧馬圖。這些放牧方式即使在今內蒙古草原上,仍然比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車輛及出行騎士、騎士列隊、征戰圖、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足印、原始數碼、圖畫文字、星圖,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象,在整個巖畫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它們均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淳樸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巖畫,在世界巖畫中也是罕見的。

  旅遊

  陰山古剎在呼和浩特市北100公里,是遼闊的蒙古草原上眾多喇嘛廟宇中的一座。四周有茫茫無際的古原大地,殿宇雄偉的姿態映襯在藍天和綠草之間,就像繡在綠色緞面上的精美圖案。

  陰山古剎規模並不很大,只有三處殿宇,但建築精巧玲瓏,金碧輝煌。大殿建於方整的臺基上,樓高兩層,飛擔微翹;紅柱迴廊,柱頭雕飾彩繪精美。殿門兩旁有壁畫圖案,殿內的壁畫更琳琅滿目,牆壁、棟樑、布幔,都有絢麗的彩晝,色澤鮮明,經久不變。題材除佛教故事人物以外,還有鳥獸花卉,生動多姿。

  廟頂建築為歇山形式,簷緣四周圍以天台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