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使用最長的貨幣

  中國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貨幣,不再是物與物之間的交換了,而是利用貨幣作為媒介去交換,現在小編就介紹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

  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是“五銖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使用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前後共約流通730多年。

  五銖錢的基本情況

  五銖錢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始於118 BC,歷經約400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 金屬貨幣。

  漢武帝元狩五年,118 BC,開始發行五銖錢,開啟了漢朝五銖錢的先河;直到東漢末年,上下400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在中國五千年貨幣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 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五銖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

  五銖錢用 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重量單位,一銖等於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五銖錢的發展歷史

  一、秦半兩漢五銖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 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 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 呂后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 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 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 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 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 新朝,王莽頒佈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氾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燬,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 光武帝 劉秀重新推行為 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 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 隋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 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 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 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二、西漢五銖

  鑑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 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 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佈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 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 南齊、樑、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曆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 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 宣帝五銖以及 小五銖, 金五銖等等。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

  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餬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釐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 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瞭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

  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 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 鍾官、 辨銅、 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

  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皇家園林,規模巨集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三、東漢五銖

  公元25年, 光武帝劉秀建立了 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

  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 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 明帝、 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 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出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 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釐米,重3.4-3.4克,厚約0.1釐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範。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 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