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什麼原因

  ?休克會有什麼危害?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去學習吧!

  引起休克的原因

  ***1***失血或失液: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見於外傷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肝或脾破裂和宮外孕破裂大出血等,嚴重的嘔吐、腹瀉時大量液體丟失。體液丟失也可引起有效迴圈血量的銳減,過去稱“虛脫”,現認為虛脫與失血性休克的本質和表現都相似,都是由於低血容量所致。

  ***2***創傷:嚴重的創傷可導致休克,見於骨折、擠壓傷,戰傷,交通事故和外科大手術等。

  ***3***急性心力衰竭:廣泛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和嚴重的心律紊亂引起心輸出量明顯減少,稱心源性休克。

  ***4***感染: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嚴重感染,特別是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常見的有敗血症休克、膿毒血癥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等。

  ***5***過敏:是機體對某些藥物***如青黴素***血清製品或疫苗、異體蛋白等過敏引起的休克。

  ***6***強烈的神經刺激:劇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損傷,可引起神經源性休克。

  休克的危害

  由於休克,人體的組織細胞,各個臟器都會出現缺氧。人的腎臟雖然不大,但腎臟內血管、微血管十分豐富,所以血流量也相當多。休克時,腎血流減少,腎缺氧,可引起少尿、高血鉀、酸中毒、出現腎功能衰竭,由於休克而伴發的腎功能衰竭稱“休克腎”。

  休克時,肺血管血流量降低,肺缺氧,造成肺損傷,如肺不張,肺水腫和出血,從而使缺氧更加嚴重,常發生急性呼吸衰竭。這些病變以往稱“休克肺”,現屬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範疇。ARDS約佔休克死亡人數的1/3。心臟耗氧量大,營養心臟的冠狀動脈必須有充足的血流供給,才能保證心臟對營養物質和氧的需求。除了心源性休克伴有原發性心功能障礙外,其它休克,由於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心泵功能發生障礙,從而發生急性心力衰竭。

  腦對氧的需求較身體其它臟器相對要高,一旦缺血10分鐘左右,病人可發生腦水腫而出現昏迷,並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甚至成為沒有意識的“植物人”。另外,肝臟及消化道在休克時,也會因缺氧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

  休克根據微血管變化可分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期與休克晚期。早期休克病人的臨床表現為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脈搏細數、脈壓差變小、尿量減少,煩躁不安,神志一般是清楚的,隨著病情發展,病人反應遲鈍,血壓進行性下降,神志由淡漠轉入昏迷、少尿或無尿,面板紫紺,可出現花斑,最後可出現心、腎,肺等臟器的急性衰竭。

  休克的注意事項

  休克是一種嚴重的變化多端的病態過程,必須及時搶救,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休克發展到晚期,則難以逆轉。一般治療原則是儘早進行靜脈輸液和給藥,輸液的內容宜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全血、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血管血供,根據情況選用擴張血管藥,如硝普鈉、阿托品、山莨菪鹼等。不同型別的休克採用不同的處理,並根據病情予以調節。

  無論哪種休克,都應讓病人吸入足夠的氧氣。輸氧可以維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動脈氧,有利於臟器得到最大量的氧即輸氧急救。當病人吸入氧濃度較高***28~21%***的空氣後,氧氣立即送入肺泡,透過肺泡—毛細血管膜到達毛細血管,隨即與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結合,直接飽和,使血氧含量迅速升高。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二氧化碳在體內聚集,肺泡內的氣體不斷得到更新,組織內氧含量增多,得以維持發病時人體對氧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