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性粒細胞偏高的原因

  中性粒細胞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中性粒細胞是血常規化驗其中的一項,其在血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細胞比值偏高預示著身體出現了某些問題。那麼,中性粒細胞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中性粒細胞偏高的原因吧。

  中性粒細胞偏高的原因

  1、急性中毒

  外源性中毒***如化學物質、汞、鉛、***、昆蟲毒、蛇毒、毒蕈等***、內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癇、內分泌疾病危象等***。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高為主。

  2、急性溶血

  紅細胞大量破壞、紅細胞分解產物刺激骨髓貯備池中粒細胞釋放。

  3、急性失血

  如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內臟破裂***如脾破裂或輸卵管妊娠破裂等***。急性大出血,WBC在1~2h內迅速增高,達***10~20***×10 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消化道大出血、內臟破裂,WBC增高,PLT也增高,與骨髓貯備池中細胞釋放有關,但此時RBC和Hb仍可正常,與體內血漿和血細胞比值尚未改變有關,所以,WBC增高可作為早期診斷內出血的指標之一。

  4、急性感染或炎症

  如化膿性球菌、某些桿菌***如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等***、真菌、放線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體如斑疹傷寒、螺旋體***如鉤端螺旋體和梅毒等***、寄生蟲***如肺吸蟲等***。

  增高程度與病原體種類、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機體反應性有關。如急性化膿性膽囊炎,WBC>20×10 9/L可作為診斷標準之一。如急性胰腺炎,WBC、中性粒細胞增高與炎症程度成正比,WBC>10×10 9/L時,水腫性急性胰腺炎佔67.5%,壞死性急性胰腺炎達78.6%,中性粒細胞>85%時,水腫性急性胰腺炎佔86.2%,壞死性急性胰腺炎佔88.5%,死亡率高達100%.如腸缺血、壞死破裂,WBC>10×10 9/L可作為早期壞死指標之一。

  如輕度感染,WBC可正常,但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WBC可達***10~20***×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並伴有核左移;嚴重感染***如菌血症、敗血症、膿毒血癥***,WBC明顯增高可達***20~30***×10 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明顯增高,並伴明顯核左移和中毒改變;上述情況說明機體反應良好。如感染過重,WBC不高,但核左移明顯,患者可能處於中毒性休克狀態,原因是白細胞再分佈,聚集於內臟血管內;或白細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趨向病患部位;或骨髓暫時供應不足。

  5、廣泛組織損傷或壞死

  如嚴重外傷、手術創傷、大面積燒傷、凍傷、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在12~36h內WBC增高,達l0×10 9/L以上,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高。

  6、惡性腫瘤

  如非造血系統惡性腫瘤,WBC持續增高,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為主,主要機制為:腫瘤組織壞死分解產物刺激骨髓粒細胞釋放;某些腫瘤細胞產生促粒細胞生成因子;腫瘤細胞骨髓轉移,破壞骨髓對粒細胞釋放的調控作用。

  7、其他原因

  如類風溼性關節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痛風、嚴重缺氧、應用皮質激素、腎上腺素、氯化鋰等。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怎麼治療

  中性粒細胞偏高多見於化膿性球菌感染,如一些膿腫,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器感染等,故應積極查明病因,再做相應的治療,治療可選用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日常應合理飲食,多飲水,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等,經以上措施,多可好轉恢復的,其外,還應考慮一些血液疾病,應檢查排除。

  中性粒細胞偏低的原因

  1、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

  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

  3、慢性理化損傷、機體長期接觸鉛、汞、苯等;某些藥物如氯黴素、合黴素;長期接受放射線及放化療患者。

  4、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役性疾病。

  5、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等血液病。

  6、脾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7、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

  中性粒細胞偏低的危害

  中性粒細胞偏低會導致骨髓發育不全、骨髓入侵***成少突神經膠質細胞的造白細胞組織增生、部分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傷寒、副作寒、某些寄生蟲病***瘧疾、黑熱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脾功能亢進、瓦爾登斯特倫病、多發性骨髓瘤、費爾提綜合徵、貧血***缺鐵、缺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放射線***如:定位治療***、粒細胞缺乏症***中毒:匹拉咪痛、吩噻嗪、保泰鬆、抗甲狀腺藥等;免疫-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中性粒細胞偏低怎麼辦

  一般是這樣的,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佈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佔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

  該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佈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誌。

  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啟用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