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角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平角和周角是兩種特殊的角,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本節課充分藉助學具“活動角”,讓學生先固定角的一邊,旋轉角的另一邊,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中的各種角,讓學生在“玩”學具中建立角的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為契機,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用數學,在用數學中愛數學。

  我的整個教學活動中都體現了趣味性:因為二年級的孩子對單純的學知識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我把故事貫穿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知識,這也體現了“在快樂中學數學,學快樂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這樣的設計勢必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新知。

  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一、聯絡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活動的結果。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法則、算理都能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學中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感性的實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圖形,揭示出角的特徵,再讓學生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角,做出角,最後自主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迴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

  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從“學數學”發展到”做數學”再提升到“用數學”。

  範文二

  平角和周角是兩種特殊的角,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本節課充分藉助學具“活動角”,讓學生先固定角的一邊,旋轉角的另一邊,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中的各種角,讓學生在“玩”學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聯絡。

  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兩種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讓學生聽了就忘記了,讓學生就會記住了,讓學生動手做了才是真正學會了。”為了讓學生經歷認識的過程,我運用活動角,分別演示銳角、直角、鈍角,然後引導學生找出角的共同點:角是從一個頂點出發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為使其認識特殊角,作好鋪墊。我製作的活動角,角的兩條邊特地用不同顏色的材料製作,而且兩邊也不一樣長,***為認識周角做準備,演示周角,兩條邊重合時,讓學生看清楚***再加上一個醒目的頂點。這樣製作的教具對學生認識特殊角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從而來複習角的知識,進一步研究角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在研究學習中對於平角、周角的認識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得用對活動角的操作來感受各種角的形成,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角的特點討論,來認識平角、周角,掌握其特點。我感覺對於學生來說知識的形成過程比較自然,並變抽象為具體,有利於學生的很好把握。

  3、多媒體直觀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對平角和周角的畫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另外,在運用展臺的展示功能認識平角和周角時效果清晰明瞭,便於學生的整體認知學習。

  4、難點的突破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對角認識的基礎上,先從最熟悉的直角、銳角、鈍角入手,最後認識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認識是本節課難點,雖然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現仍然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沖突,為了突破難點,我抓住這一認知衝突,精心設計了兩場辯論賽,力圖在辯論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形成相互碰撞,使整個辯論過程成為學生認真思辨、積極探索和自我建構的過程,也力圖教給學生從定義出發分析問題的方法。

  5、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並且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從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機工作時剷鬥臂形成的各種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到最後演示各種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發出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範文三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教然後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蔘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這節課我想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