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相生相剋

  中醫把這一切歸結到臟器之間存在著如五行一樣的相生相剋的密切關係上。小編在此整理了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資料

  胃為脾之腑,脾為胃之髒。髒者,藏也。腑者,化也。陽性化,陰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陽氣而生腑,秉造化的陰氣而生髒。腑為陽,其色明。髒屬陰,其色暗。陽而明,故能化。陰而暗,故能藏。此臟腑二字之意也。他髒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洩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洩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洩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於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氣,煊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煊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運化不及者,水火之氣虛也。脾土無運化太過之病,有土氣填實之病。土氣填實,則不能運化也。

  人身相火之氣,燔灼不及。則現下寒,腎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氣少也。相火無燔灼太過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於水中,水中有火,則生元氣。相火不降,則燔灼於外,而發燒熱也。外之燒熱愈大,內之相火愈少也。

  圓運動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五行之病,皆運動不圓,作用分離,不能融合所致。以上各病,略舉數端,以概其餘。

  大氣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開的,人身亦然。五行融合,中氣之事,造化個體的中氣,在地面之際,而分佈於整個造化之間。人身的中氣,在胸下臍上之際,而分佈於整個人身之間。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軸則旋轉於內,輪則升降於外。此中醫的生理也。中醫的病理,只是軸不旋轉,輪不升降而已。中醫的醫理,只是運動軸的旋轉,去運動輪的升降,與運動輪的升降,來運動軸的旋轉而已,由輪而軸,是為先天,由軸而輪,是為後天。易經河圖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運動,病理醫理,都在其間矣。

  中醫五行之五臟六腑簡介

  五臟--肝、心、脾、肺、腎。

  心主血脈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通過血脈將氣血運送於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中心,在人體中處於最高主導地位。

  肝主疏洩,能調節人的情志活動,協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

  脾主運化,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的輸送。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體為: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下移小腸,進一步消化,並泌別清濁,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大腸接受小腸中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餘的糟粕經燥化與傳導作用,排出體外,成為糞便。在飲食物消化、吸收過程中,膽排洩膽汁入小腸,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傳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諸氣,推動了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