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相生相剋表

  中國傳統哲學有五行生剋之說,中醫上也有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小編整理了中醫五行相生相剋關係表,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中醫五行相生相剋關係表

  胃為脾之腑,脾為胃之髒。髒者,藏也。腑者,化也。陽性化,陰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陽氣而生腑,秉造化的陰氣而生髒。腑為陽,其色明。髒屬陰,其色暗。陽而明,故能化。陰而暗,故能藏。此臟腑二字之意也。他髒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洩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洩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洩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於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氣,煊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煊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運化不及者,水火之氣虛也。脾土無運化太過之病,有土氣填實之病。土氣填實,則不能運化也。

  人身相火之氣,燔灼不及。則現下寒,腎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氣少也。相火無燔灼太過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於水中,水中有火,則生元氣。相火不降,則燔灼於外,而發燒熱也。外之燒熱愈大,內之相火愈少也。

  圓運動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五行之病,皆運動不圓,作用分離,不能融合所致。以上各病,略舉數端,以概其餘。

  大氣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開的,人身亦然。五行融合,中氣之事,造化個體的中氣,在地面之際,而分佈於整個造化之間。人身的中氣,在胸下臍上之際,而分佈於整個人身之間。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軸則旋轉於內,輪則升降於外。此中醫的生理也。中醫的病理,只是軸不旋轉,輪不升降而已。中醫的醫理,只是運動軸的旋轉,去運動輪的升降,與運動輪的升降,來運動軸的旋轉而已,由輪而軸,是為先天,由軸而輪,是為後天。易經河圖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運動,病理醫理,都在其間矣。

  中醫五行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1、相生: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養肝木,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

  2、相剋: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

  3、五臟的母子關係與虛實關係:A、母病及子:如母髒***肝***先病,然後累及子***心***髒,方法是要先補母***肝***。子病及母:子髒***肝***先病,然後累及母***腎***髒,這種情況下一般病情較重,就不是正常的相生***母及子***關係了。方法是先補“子”***母髒病重則要補母瀉子***。B、虛實關係: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如腎***水***虛,要補肺***金***,肝硬化是肝***木***的實證,要瀉其子心***火***。

  4、五臟的相乘或相侮:如肝病傳脾,使脾虛弱,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鬱土虛或土雍木鬱。肝病影響了肺,即木侮金。

  中醫理論學說

  1、整體平衡觀念: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生理上互相協調,病理上互相影響。 整體平衡觀念: 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反映內在臟腑病變。 人體與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是一個整體,區域性疾病,要放到整體環境中討論。

  2、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促進、助長之作用; 相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即相生促發展,相剋利平衡! 即相生促發展,相剋利平衡! 即相生促發展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著“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絡。“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3、辯證施治:證,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質。不同於“症”。症是指疾病的現象, 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同病異治;呼吸問題可能由肺、腎或心臟疾病引起。 要用不同方法解決。異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與免疫失調有關。固本扶正、調節免 疫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4、陰陽學說: 陽——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 陰——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陽虛則外寒。陽虛——寒症——功能衰退,症狀表現:疲乏無力、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腰痠腿痛、夜尿多***五更瀉***。 陰虛則內熱。陰虛——熱症——功能亢進,症狀表現:五心煩熱、面色潮紅、 煩而多言、口乾咽燥、渴喜冷飲、尿黃、便幹。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邪正鬥爭,陰陽失調。裡邪出表為病退,表邪入時灰病進! 防治原則: 防治原則:無病防病***病前***、既病防變***病中***、愈後防復***病後*** 《黃帝內經》“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早治!”治病求本。急治標、 緩治本。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