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們都會喜歡給孩子講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對幼兒有意義的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測試題

  有一道測試題,從下面3個候選人中選出一位能造福人類的,你會選誰?第一個,他信巫醫和佔,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菸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個,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來,讀大學時曾經吸過毒,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第三個,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保持著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也不喝酒,年輕時沒做過什麼違法的事情。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三個,但沒想到卻是錯的。有史料記載:第一個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二個是丘吉爾,第三個是希特勒。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索,沒有想到,羅斯福和丘吉爾這樣的大好人,身上還有這樣的缺點;而希特勒,這個殺人的魔鬼,他的身竟還有如此多的閃光點。

  斷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製,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

  一隻斷箭,箭囊裡裝著一隻折斷的箭。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並不是你想象中那樣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並且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客人臥室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問為什麼,老天使答到:“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非常憤怒,他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儘管如此貧窮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裡面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慾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

  兩種思維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兒子從城裡去鄉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在農場一戶最窮的人家裡,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樣?”“好極了!”“這回你應該知道窮人是什麼樣了吧?”兒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裡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裡卻有4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夜裡我們的花園裡只能看見幾盞燈,可他們的花園上面卻有千萬顆星星;還有,我們院子裡只能停幾輛小汽車,可他們院子裡卻能容得下幾百頭奶牛。”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等我長大了,一定過上和他們一樣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樂和成人心中的快樂不同一樣。

  今天要想真正走進新課程,教師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把握學生思維方式。知道學生的理解與想象和教師是不同的,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研究學生已有經驗、認知能力、心理特徵,認識學生思維,學生才能帶著教科書走進教師,這樣課堂教學中兩種思維的碰撞才能會如“水”如“潮”,心靈對話才會撞擊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輕鬆活力、潤澤生命的課堂裡快樂、健康、和諧地成長。

  留個缺口給別人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作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並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麼?”“零。“圈”/“未完成的事業”/“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麼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並不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實際上,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域性性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