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讀後感

  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濟南的冬天》了,這篇文章是老舍寫的。以下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篇一

  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濟南的冬天》了,這篇文章是老舍寫的。老舍吧唧難看做自己的“第二故鄉”

  當老師佈置我預習第十二課《濟南的冬天》的時候,好奇心驅使我一口氣讀完這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裡,老舍用了一個詞“暖和而安適的睡著"很能體現出這篇文章的中心。老舍在這篇文章裡,運用了還幾個修辭手法,比如比喻句,這個比喻句寫得非常好:“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著陽光,暖和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換醒。”還有一個擬人句:“那點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顏色”。

  老舍之所以把濟南看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是因為其間老舍“努力的創作,快樂的休息”。

  我喜歡老舍,但是我更喜歡出自於老舍筆下的文章!

  篇二

  我也去過濟南,不過不是冬天,是夏天。08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和他還在一起,他在濟南上學,我就是去找他的。

  好像全國的夏天都是一樣的熱,我到濟南的時候,覺得沒比海南涼快多少,而且由於我和他個頭差距太懸殊,沒法打傘。導致那三天就那麼赤裸裸地呆在太陽光下與濟南的陽光來了次親密接觸。是的,我只在濟南呆了三天,所以並沒有徹底地感受濟南的山水人情。三天的行程感覺時間特別緊,印象中自己一直在走、走、走,當然,那時候有他在身邊,就那麼一直走也覺得幸福。

  記得他先帶我去的泉城廣場。聽說那是濟南標誌性代表性的地方。泉城廣場,顧名思義,它就是個廣場,有一座很漂亮的金荷花,其實是一個噴泉。我去那天正好在噴,當然,它每天都會噴。荷花雕像在水花和陽光中熠熠生輝,很漂亮。花的旁邊是一半圈兒類似長廊的建築。那裡很涼快,有很多偉人的銅像,孔子啊、孫武啊、李清照啊、蒲松齡啊等等。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都是銅的。呵呵,這是廢話。他們都是山東人。長廊特別長,偉人也特別多,從古到今。山東果然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我跟好幾個名人都合了影,可惜要不到他們的親筆簽名了……

  荷花的對面比較遠的地方,是濟南象徵性的雕塑。天藍色的,中間有一顆明珠,很藝術。不過我是俗人一個,不懂該怎麼欣賞,也看不出它的意義。晚上的泉城廣場特別熱鬧,跳舞的、練武的、耍雙節棍的、滑旱冰的、遛彎兒的、賣東西的,反正我覺得比白天熱鬧多了。身處在這樣的環境我也異常的興奮,吵著嚷著讓他給我買好吃的。最後他給我買的棉花糖,這是他第二次給我買棉花糖。也怪天太熱,還沒吃幾口就都化了,弄得一臉一身一手都是,然後他再很無奈的給***。嘿嘿,總共我就吃兩次棉花糖,兩次都讓我印象深刻,心裡感動,覺得幸福。

  跑題了,我再說回來。濟南三大名景: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這三個地方要是沒去上一去,那真是白來濟南了。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去了趵突泉。照了很多照片,都好好珍藏起來了。傳說中的72泉眼***是吧?***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反正大部分已經不冒水了,變成一灘死水了。最著名的泉眼當然還在冒,不過也不像小學課本里的照片上那樣那麼壯觀了。一汪池水清澈見底。那天是個大晴天,陽光照在池中明晃晃的。池底有很多亮閃閃的東西,我問他是什麼,他拿出一枚硬幣跟我說,許個願吧。原來,這還是許願池呀。後來他帶我來到一個示意圖那,一邊讓我看一邊給我講趵突泉冒水的原理,原諒我嘴笨,心裡明白但是說不出來。反正由於地下水線下陷***?***,導致了趵突泉很多泉眼不冒水,如果還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世界上不再有趵突泉。聽的我好傷心。

  老舍先生眼中秀氣的小山,我是在第二天體會到的。

  我從小住在平原地區家裡還是個沿海城市,所以我從小就沒見過真正的山。十多歲的時候,家裡終於有山了,可惜是假山。不過當時也著實讓我們興奮了很久,隔三差五的就往山上跑。來到濟南的第二天,我們步行到了一個遊樂園,而在路上我突然發現,放眼望去,都是山。很高的山!如果這種高度的山還只是“秀氣”,那真正巍峨的山到底有多高?山是綠的,很蒼翠的綠,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我問他,那些山有人爬嗎?他說有,他說有時間帶我去。可是第三天我倆實在太累了,就沒去成。話說我們走到了那個遊樂園,裡面有一個湖,湖裡有荷花,白色的,很乾淨,很純潔。我原來一直不喜歡花,覺得俗。可是真正看見了感覺就不一樣了。家裡的公園也有荷花,可都是殘荷,凋零的可憐。濟南的荷花真的不一樣,充滿生命力,一朵朵爭相綻放。我照了很多照片,卻不敢跟花兒一起照,覺得花是那麼幹淨,我站在旁邊會褻瀆它們的,

  對了,他還帶我去了一個小吃街,叫“芙蓉街”,裡面都是賣吃的的。我以為他會帶我從街頭吃到街尾,可是沒有。他說這些東西看看就好,吃的話太不衛生……雖然心裡有點不甘心,可還是聽了他的話。唉,有點小遺憾。

  由於種種原因,濟南之行就這麼草草結束了。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說,等明年暑假***也就是今年***去找他,再帶我去大明湖和千佛山。我滿心期待著,以為一年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的。確實很快,不過比時間更快的,他已經離開我了。我沒再去過濟南,也沒再見過他。沒關係,以後我自己去,兩個人的約定,我一個人也可以完成。

  好吧,這已經不是一篇讀後感了,算是一篇回憶吧。藉著回憶濟南之行來回憶他。分開大半年了,我有時還會想起他。忘記?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又何必強迫自己忘記呢?平靜的想念,也未必是壞事。嗯,就到這裡吧,我的濟南之行。

  篇三

  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 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帶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幾點:

  文章佈局謀篇層次井然。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 “奇蹟”“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讚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絡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