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全國60%的國土、50%的城市、67%的大城市位於烈度Ⅶ度以上,面臨著地震災害的嚴重威脅。那麼,你瞭解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一種使人類文明毀於瞬間的巨大天災。它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還不能準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這就是“防震減災”。為提高廣大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災損失,在群眾中應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

  地震發生的原因與分類:地球內部深層物質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促成地球表層,尤其是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從而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中某些脆弱的地帶,當它承受不了巨大的應力作用時,或者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根據成因可分為:天然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地震是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人們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有千餘次,而七級以上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十幾次。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尺度。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地震越強,震級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中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中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與震級和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地下水分佈和土質條件、建築物結構及抗震效能等有關。

  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有感地震,就是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微震,1級≤震級<3級的地震。破壞性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相應行動的地震。 震級每相差一級,其能量約相差30多倍。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本身並不等同於地震災害,地震只在一定條件下才造成災害。地震波引起地面強烈振動,造成建築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並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帶來經濟損失,這是地震造成災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強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壞,但破壞的輕重還與震源深度、地震型別、地震發生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還與地震發生的地點有關。如果一次強烈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高山或荒漠區,它對人類便不會造成影響;而那些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地震,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地震的前兆和預測

  事實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是有前兆的。這些前兆分為微觀前兆和巨集觀前兆兩大類。微觀前兆是指用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構造等的微小變化。巨集觀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覺察到的各種前兆現象。那麼,地震前會出現哪些巨集觀前兆呢?

  地下水的異常變化: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變渾等;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範圍等等。

  動物異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有: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地聲與地光:地聲多數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但也有出現在震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聲音類似於機器轟鳴聲、雷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地光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火樣光、柱狀光等;顏色多呈紅、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變化十分複雜,各種異常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並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當我們觀察地震巨集觀前兆現象時,一定要注意識別真偽,並及時報告地震部門。地震預報一般由省級人民政府釋出,情況緊急時,可由市、縣人民政府釋出48小時內的臨震警報,並同時向上級報告。其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釋出地震預報訊息。那麼,該怎樣識別地震謠傳呢? “預報”的地震震級很精確,發震時間、地點很具體的傳聞是謠傳;跨國地震預報是謠傳;地震小道訊息是謠傳;凡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和離奇古怪傳說的地震傳聞更是謠傳。對待地震謠傳,應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