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疾病該如何防治

  青蛙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是國家禁止捕殺的保護動物。由於面板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溼的環境,怕乾旱和寒冷。但是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你們知道這該怎麼防治嗎?

  青蛙有哪些養殖條件

  1、溫度:青蛙生長適溫為20~30℃,溫度降至10℃以下時攝食與活動逐步減弱,降到5℃以下時開始冬眠,水溫超過32℃以上時活動明顯減弱,溫度超過35℃時會導致青蛙陸續死亡。

  2、溼度:青蛙面板沒有保護體內水分蒸發的組織結構,只靠面板腺體分泌的黏液來保持體表的溼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棲息環境既要有水的池塘,還要有雜草叢生、溫暖潮溼的環境。

  3、光照:青蛙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光照對蛙體新陳代謝、生長、生殖均有促進作用,如長期在黑暗處生活其生殖腺難以發育成熟,甚至停止產卵和排精。

  4、水質:青蛙蝌蚪要求蛙池水域有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達到漁業水質標準,成蛙、幼蛙雖然用肺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高對其仍有良好的作用,PH在7~8為宜,一般鹽度不高於2。

  青蛙的疾病怎麼防治

  1、紅腿病

  【症狀】病蛙個體精神不振、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肛門有帶血的黏液。發病初期,後肢趾尖紅腫,有出血點,很快蔓延到整個後肢。

  【防治】保持水質清新,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時、定量投餵食物,及時將發病個體分離治療並控制疾病蔓延,發病初期100克10%恩諾沙星+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

  2、氣泡病

  【症狀】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迴圈,破壞心臟。

  【防治】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將發病個體用撈網撈出來放到清水中,部分個體會自行痊癒,也可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緩解病情,每立方米水體加食鹽15克左右。

  3、腦膜炎

  【症狀】病蛙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慾減退,發病蝌蚪後肢、腹部和口周圍有明顯的出血斑點,“歪頭”和眼球“白內障”是其典型症狀。

  【防治】發病初期100克盛弗康+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發病高峰期100克盛弗康+200克均克+160克肽酶激安拌10千克飼料投喂。

  4、水黴病

  【症狀】蝌蚪和蛙體消瘦,煩躁不安,面板、肌肉潰爛。

  【防治】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一旦發病可按每立方米水體使用500毫升盛荃安進行全池潑灑。

  5、爛皮病

  【症狀】發病早期病蛙面板區域性充血、發炎,有時僅嘴尖前部潰爛而身體面板完好,嚴重時全露出鼻骨,行動遲緩,精神不振,停止取食,體表多處潰爛。

  【防治】發病後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並在餌料中拌加100克10%恩諾沙星+50克暢寧+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飼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