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呼吸養生法

  《黃帝內經》立論的最大特點在於透過天人關係,對氣的範圍及涵義做了多層次的分析,從“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觀點出發,闡述自然界與個體生命之間的運化規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內經》中黃帝問岐伯:“怎麼通過呼吸來養氣?” 岐伯認為:人體應根據“五十營”調節呼吸節奏。所謂五十營,是指經脈之氣在人體內按一定規律執行,一晝一夜間循行全身五十週。這就強調要採用一種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形式,經過換算相當於一呼一吸秒。是古人呼吸養生的最佳節奏。

  把呼吸放慢,並不是指一大口氣一大口氣地呼吸:而是要有意地關注呼氣和吸氣,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關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升起的時候腹部隆起到頂點,收縮也是收縮到極點,這樣就會把呼吸放慢。起落一開始要用點力,漸漸地,就不必用力,非常自然。慢呼吸一組做60次,每天至少要做2組,然後逐漸地讓其變成一種自然的呼吸。

  慢呼吸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頭;長,時間要拉長,要放慢;勻,要勻稱;細,就是要細微,不能粗猛。

  呼吸週期保持秒可延壽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總是匆匆忙忙上班、風風火火出行,就連喘氣的頻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究表明,現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知,如此快節奏卻是養生大忌。中國自古的養生都強調生命活動要有張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養生。

  《黃帝內經》曾指出,人體應根據“五十營”調節呼吸節奏。所謂五十營,是指經脈之氣在人體內按一定規律執行,一晝一夜間循行全身五十週。這就強調要採用一種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形式,經過換算相當於一呼一吸秒,是古人呼吸養生的最佳節奏。

  慢呼吸養生,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頭;長,時間要拉長,放慢;勻,要勻稱;細,就是要細微,不能粗猛。開始呼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以練習,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然,還可以加強呼吸功能,促進肺迴圈。同時,加強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迴圈,增強胃腸蠕動。但要注意用鼻呼吸,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養生概念還包括慢用腦、慢動作、慢吃、慢睡、慢說話、慢散步,然後達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進入慢節奏的生命狀態,最終達到慢衰老。

  現代人雖不必完全拘泥於古代養生法,但對上班族來說,慢養生應成為快節奏生活的調劑。8小時工作時間內,可以保持快節奏,下班後,就要放慢腳步,將緊繃著的弦放鬆一下。白天緊、晚上鬆,如此“快中求慢”,有張有弛,能讓生命之弦有彈性。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

  經絡穴位養生法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 針法是以毫針刺激人體經絡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起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灸法是藉助艾火熱力,灸灼、薰熨穴位,以達到溫通經絡、調養臟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按、拿、點、推、揉、拍等手法,起到執行氣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種方法各有特長,既可單獨應用,又可按需綜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對人體無損傷與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恆,不失為簡單、易行、實用、有效的養生祛病良法。

  鑑於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複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但作為養生之道,現擇其易於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

  自我點穴

  頭部點穴: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點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稱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腦提神,用於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上肢點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衝穴及小指的少衝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裡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艾灸法

  灸療

  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薰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根據艾灸的操作方法不同,艾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而間接灸又可分為隔物灸和懸灸。從效果來說,直接灸效果最好,較之扎針鍼灸效果更佳。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直接接觸面板施行灸法,患者非常痛苦。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在艾灸的操作方法上做了大量改進。首先就是隔上一層東西的艾灸,如隔上生薑片的隔姜灸。但由於這種灸法還是有痛苦,之後就乾脆將艾條懸空,離開面板一定距離施灸。這就是現在的懸灸。根據操作方法不同,又分為迴旋灸、溫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時多用艾條灸,因為艾條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面板上,避免燙傷。

  懸灸上肢穴位:內關。

  懸灸下肢穴位:湧泉、足三裡、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

  被動艾灸也就是請他人幫助施以灸療,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

  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

  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神闕穴、華佗挾脊、腎俞、命門。

  按摩法

  雙手拍頭

  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2]

  按摩後腦

  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

  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

  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託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

  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

  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嚥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

  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

  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

  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

  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頭部做輕鬆而富有彈性的拍打。

  敲打命門

  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雙拳輪換敲打前後同側命門。

  搓手浴面

  雙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熱,然後快速分開,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雙手掌相互搓熱後,覆蓋雙眼,閉目熨睛。

  經絡是中醫的獨有名詞。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

  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舒經理絡、交通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

  經絡養生的最新研究動態:

  最新經絡學研究顯示,人體除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以外,每個功能單位都由對應的經絡控制,如比胰島控制,一天的不同時刻,胰島素需求量是不一樣的,胰島素的分泌整體來說要求符合血糖的調節需要,所以胰島的工作必須準確跟進血糖的反饋,否則容易出現高血糖和低血糖,經絡養生的目的是使得全身各個功能單位氣血供求平衡,跟進準確。

  6大養生穴位

  膻中穴

  膻中穴為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有寬胸理氣的作用。平時經常感到胸悶氣短、鬱悶不舒,總是唉聲嘆氣的朋友,可以不時按揉膻中穴以疏洩胸中鬱滯之氣。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處。它有疏肝理氣、補氣固脫、益氣回陽之功效,可緩解緊張、急躁、焦慮情緒。按揉時將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壓捻動,或者輕柔和緩地揉動。雙手順時針方向交替按揉。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

  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原穴,主肝經之氣血,而它在足部的反射區為胸部,按壓該穴可疏解心胸的不適感。所以,情緒抑鬱不舒展的時候可以按揉這裡。另外,肝在志為怒,當人生氣的時候也可以按揉太沖穴來平息肝火。一般每次按揉4-5分鐘,按壓後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謝。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是人體督脈重要穴位,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具有清腦醒神的作用。經常按揉百會穴能解除頭痛、頭重腳輕症狀,也能緩解焦躁情緒。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頸後,對於鎮定安神、緩解緊張情緒有很好的作用,還能解頭暈頭痛。

  太陽穴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按揉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有解除疲勞、止痛醒腦之功效,更能振奮精神。《達摩祕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