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電算化會計中若干會計方法

  一、電算會計中借貸記賬法是否不適用

  在借貸記賬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減,而“貸”既可以表示減,也可以表示增,盧卡?帕喬利提出的複式借貸簿記方法之所以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正是因為其“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錙銖必較、涇渭分明的科學原理。儘管我國會計實務也曾一段時間對增減記賬法和收付記賬法情有獨鍾,但最終仍達成共識,採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借貸記賬法。有人以會計軟體常以正、負號分別替代借、貸符號為由,企圖說服人們相信這一記賬法已經難以勝任新形勢。應當注意的是,即使借、貸符號在資料庫中不採用“借”和“貸”加以表示,也並不表明借貸記賬法就可放棄。不可否認,在將借貸記賬憑證的發生額登入到總賬之後,對於登賬後所結計的期末餘額往往以正數表示借方餘額,而以負數表示貸方餘額,甚至在借貸庫檔案中只設一個金額欄位,在該欄位中分別以正負號表示借貸方。但所有這些標記都沒能改變“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規則,其實質仍然是借貸記賬法。這裡的正、負號與增減記賬法的增減符號的屬性風馬牛不相及。

  從長遠來看,隨著原始憑證的逐步電子化,記賬憑證的自動生成勢在必行,屆時,何種記賬方法使自動生成更可行,當然要根據其科學性而定。智慧軟體的設計憑藉的是科學的方法和嚴密的思維與推斷,而經過了數百年磨練的借貸記賬法,無疑是未來智慧專家設計會計軟體的最佳選擇。當然,一味否定增減記賬法的科學性也是錯誤的。在計算機之中,當採用增減記賬法填制記賬憑證之後,我們完全可以編寫一段簡短的程式將其轉換為借貸記賬法下的相應記賬憑證。其轉換的主要依據是各該科目的記賬符號與所屬科目類別。以從銀行提取現金為例,在增減記賬法下,增記“現金”,減記“銀行存款”。現金和銀行存款都是資產類科目,對資產類科目,其增加就轉換為“借”,其減少就轉換為“貸”。依此,也可將借貸記賬法下的憑證轉換為增減法下的憑證。

  二、“反結賬、反記賬、取消稽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會計核算軟體設定“取消稽核”、“反記賬”、“反結賬”的功能。在實際工作中,這些設定的確給會計人員的會計處理帶來許多方便,儘管許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但不少實務工作者卻對其依依不捨。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在計算機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反記賬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大量錯誤的記賬憑證,如果不施行反記賬的做法,則將導致賬簿中存在大量無用的冗餘資訊,影響對會計資訊的使用。

  所謂電算化會計中“反記賬”,事實上也就是將一批原先已經登入到賬簿上的發生額從各該賬戶再予以扣減,使各該賬簿恢復至該批憑證登賬之前賬簿的發生額和餘額狀態。毋庸置疑,沒有人會贊同手工會計下采用“反記賬”。對手工的賬簿記錄,為了保證其有案可稽,當其發生錯誤時,不準塗改、挖補、刮擦或者用藥水消除字跡,不準重新抄寫。同時,對兩種出錯情況的更正應當分別加以嚴格處理:一是登記賬簿時所發生的錯誤,“應當將錯誤的文字或者數字劃紅線登出,但必須使原有字跡仍可辨認”;在實際工作中,由於記賬憑證出錯而導致賬簿記錄發生差錯時而發生。一般採用兩種方式進行相應的修改:一是紅字沖銷法,二是補充更正法。這些詳細而又具體的規定所強調的一點,那就是對出錯之處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跡。

  在電算會計之中,記賬錯誤和記賬憑證填制錯誤仍然在所難免。雖然紅線登出法在電算會計中難以操作,但對出錯的電子資料,卻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保留錯誤電子資料,另作更改的記賬憑證,並據以登入賬簿,換言之,要將正與誤兩張憑證同存於會計檔案之中,同時,其所登入的正與誤兩處賬簿記錄並存於同一賬簿之中。《會計核算軟體基本功能規範》第十八條也作出與上相同的規定:“發現已經輸入並稽核通過或者登賬的記賬憑證有錯誤的,可以採用紅字沖銷法或者補充憑證法進行更正;記賬憑證輸入時,紅字可用‘-’號或者其他標記表示”。

  由上可見,不管是手工會計,還是電算化會計,對出錯的修改均強調留有痕跡。事實上,電算化會計中,由於電子資料的修改在技術上可不留痕跡,因而更需要對留有痕跡予以強調。

  三、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轍

  在成本核算過程中,由於各企業生產組織特點和生產工藝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難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軟體面市。首當其衝的是,定製式的生產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適時生產控制”***JIT***等生產理念和生產模式。在定製式生產情況下,按批量計算的分批法似可適用,然而,由於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除了要考慮生產組織特點之外,還應當視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而定,即使未來企業生產快捷,但其各自的生產工藝流程的差異卻永遠存在。無論是單步驟連續式生產。還是多步驟連續式生產,抑或是多步驟裝配式生產,都必須在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據各自的生產工藝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確定各車間、部門的成本計算方法。看來,傳統成本計算方法諸如逐步結轉分步法、平行結轉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對日新月異的外部環境,考慮如何將新酒裝入舊瓶而已。

  成本資訊細化也許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市場的競價、壓價的競爭使企業不得不從內部挖掘潛力。以產品為主線,集成了產品設計/製造/控制層的“計算機整合製造系統***CIMS***的問世,使產品的管理決策、設計開發、加工製造等過程和經營控制等過程通過電腦科學地聯結為一個整體,把管理和技術的資訊直接用來控制機器進行加工,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縱向整合,進而極大地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而在這一背景下,以作業成本管理***ABCM***與”成本企畫“***TC/CD***為代表的兩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並表現出卓越的成效,並以此為基礎,”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ABC***和”目標成本計算“崛起而成為成本計算的生力軍,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無論從其形式還是內容都面臨著挑戰。例如,採用分批法雖然按產品生產週期計算產品成本計算最終產品,但藉助於計算機的海量儲存的優勢,將週期再分割成若干時間段***甚至以天為單位***進行明細計算、彙總與報告,無疑更能適應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時,以最終產品為計算物件也顯得粗糙與不適時宜,代之而起的則可能是細分至工序、半成品、在產品的成本計算,如此,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也必然要賦予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