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員和主持人的區別

  伴隨著廣播電視的快速發展,新聞類、社交類以及綜藝類的欄目越辦越多,由此也帶動了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發展壯大。播音員與主持人有什麼根本區別?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區別

  一、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傳播形式不同。具體表現在,播音員採用的是以傳播者為中心,居高臨下,單向傳播;而主持人傳播在本質意義上應是服務於受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是一種朋友式“平起平坐”的關係,傳播過程是一個雙向交流、互相溝通、默契配合的過程。

  二、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工作職責不同。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一種傳播形式,實際上就是以真實的個人身份、“一對一”地主持方式,直接與觀眾交流的人。他在節目中處於主導地位,參與節目的策劃、編導、拍攝、主持的全過程,貫穿節目的始終,並對稿件有某種修改權;對節目內容的取捨有決定權,在節目中起著“靈魂”的作用。這是集採、編、播於一身的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而播音員的職責主要是在演播廳“照本宣科”,以記者、編輯所寫的稿件為依據,融合進自己的思想修養、文化修養、播音藝術修養進行分析、理解和感受稿件,運用正確的語氣、語調、音色、節奏、重音、停連等語言技巧對有聲語言進行再創作。在語言的功底上,播音員要比主持人更勝一籌。以上是二者在職責上的區別。

  三、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同。無論在哪類節目中,播音員或是以黨和政府的代言人的身份;或是以節目代表的身份出現在螢幕上,向觀眾宣讀國家的政令法規或者轉述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以,他既不是以個人的身份出現,也不是以稿件作者的身份出現,而是以一個黨和政府的宣傳員的身份出現,有時甚至代表黨和國家權力部門播音。播音時從容不迫,寄激情於平靜之中,具有客觀、冷靜、忠實、充滿自信的特徵。

  而節目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身份出現在節目中的,以“我”為鮮明特徵。這個“我”是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情感的,充滿著濃郁的人情味兒。主持人在節目中展示真實的自我、個性的魅力。以“我”的身份向觀眾講述“我”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當然,節目主持人的“我”不同於生活中的“我”,因為每期節目“我”不可能獨立完成,而是一個由攝像、撰稿、製作等人員組成的集合體,“我”是這個節目集體創造的,應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所以,節目主持人要正確處理好真“我”和非“我”的關係,使自己與所主持的節目融為一體。

  四、播音員與主持人傳播時物件感不同。播音員主持時要有物件感,也就是播音員的主持方式應以稿件內容和觀眾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播音員***尤其是新聞播音員***的傳播物件年齡、性別、職業等不同,形形色色,播音員試圖運用各種“口吻”或朗讀技巧——如誇張地突出重音、變化語氣語調以渲染某種氣氛來“迎合”某一特殊觀眾群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0~30分鐘的新聞節目常常擁有數十條涉及不同領域的新聞,所以,播音員如果根據稿件內容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播講方式,一會兒沉痛、一會兒又興高采烈,那肯定是困難重重,使整個節目支離破碎,所以,播音員的交流物件設計應該是一般的、同質的,一般設計成一個人數眾多的集合體,產生“我說你們聽”的感覺,是沒有迴應的單向傳輸。這一弊端容易給人一種嚴肅有餘、親切不足的印象,拉大了與觀眾的距離,所以播音員必須把握好度。由於綜藝、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受眾群比較確定,所以主持人交流的物件比較具體,一般設計成一個或者幾個人,產生“我說給你聽”或“我說你也說”的感覺。和觀眾一起商量討論,交換意見,彼此尊重,互相信任,雙方地位平等,有時甚至可以角色互換,這種讓觀眾直接參與的雙向互動交流,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人備感溫暖親切。主持人關心的是“誰在聽”,而播音員關心的是“有沒有人聽”。由於二者的物件感不同,所以給觀眾的感覺也不同:主持人可敬又可愛,播音員可敬不可愛。

  五、播音員與主持人語言要求上不同。無論播讀什麼樣的稿件,播音員的語言都必須準確、鮮明、生動、規範,聲音也要求純正明亮,字正腔圓。而對於一個節目主持人來說,語言雖然很重要,但畢竟不是最重要的,對一個有深刻內涵的主持人,語言就降為只是其中的一個要求,主持人可以使用接近生活的、自然的、質樸的語調,就像談心聊天一樣,循循善誘。一個長相一般、音色一般、普通話一般的人做播音員不行,但並不能說他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所以,選擇播音員和主持人的標準是不同的。選擇主持人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其敏捷的思維和出眾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上。

  播音員與主持人的“伴隨語言***態勢語***”也有區別,“伴隨語言”是一種不是語言的語言,它包括眼神、表情、動作等,新聞播音員無論播報什麼樣的稿件,表情都沒有太大變化,即使是振奮人心的喜訊,也只能微笑而已;亦或沉痛的悼詞也不能淚流滿面,所有的表情動作都必須有所約束。而主持人則不同,他高興時可以笑出聲、唱兩句甚至跳起來,可以說方言,可以說“OK”,悲傷時還可以邊哭邊說,把自己完全融進節目之中,從而傳播效果更好。播音員作為一個單純的資訊傳播者和轉述者,表情過於豐富、過度起伏、過分誇張都可能損害傳播效果;同樣,表情呆板也會拉開與受眾的距離。所以,播音員最好的面部表情是平和,而主持人則應豐富、生動。

  六、播音員與主持人在服飾上的區別。在一檔節目裡,播音員服飾的顏色、花色、款式也會“講話”,衣著正式、考究可以提高新聞播音員這一“訊息來源”的可信度,給人一種可信感。儘管古板,但這一點已被絕大多數電視臺的新聞播音員和新聞主持人採納,就像新聞播音員約定俗成的短髮顯得幹練一樣。而主持人的著裝隨意性比較大,特別是綜藝類的節目主持人,可以穿寬鬆的,可以穿緊身的,可以穿花哨的,也可以穿嚴謹的;可以是長髮,也可以是盤發,更可以梳短髮,處處都洋溢著貼近生活的氣息。這也是主持人節目和主持人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但也要因節目而異,因人而異,要落落大方,活潑的同時要得體,千萬不能給人一種輕浮的印象,讓人反感,給節目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以上闡述了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區別,可能給人一種錯覺:做主持人比做播音員更有前途,播音員不如主持人。非也,有些主持人可能永遠成不了播音員,而播音員經過不懈的努力,卻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播音員不僅現階段身負重任,而對於某些節目來說,恐怕是永遠需要的。瞭解二者的區別,才能使播音員和主持人在工作中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利於出人才,出精品,有利於提高廣播電視的競爭力。才能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把更多更好的節目奉獻給大眾。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