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養生適合吃什麼

  三伏天養生,一定要順應天時,做到一個“伏”字。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三伏天養生知識吧。

  三伏天養生知識

  一、清淡食物享美味

  三伏天氣溫不斷升高,空氣溼度加大,許多人沒有食慾,這時嘗試多吃一些清淡食物,不僅可以促進食慾,還能防病。

  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喝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

  專家強調:“清淡”實質是少用油,絕不是不沾葷腥。夏季更應注意蛋白質的攝入,每日攝入量在70至90克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為魚、蝦、瘦肉、雞肉、鴨肉、蛋、奶和豆製品等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優質蛋白質。

  二、兩素同補可防病

  三伏天天氣悶熱,隨著人體汗液的大量排出,造成身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的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慾不振,活動減少,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於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體重下降,引發疾病。因此,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

  炎夏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缺乏各種 維生素。此時,可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製品、動物肝腎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檸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還可幫助消化、健脾開胃、提高食慾。

  此外,出汗多也會導致體內的鉀離子喪失過多,具體的症狀是人體倦怠無力、食慾不振。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鉀,因此可酌情吃一些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蔥、芹菜、毛豆等含鉀也很豐富。

  三伏天喝熱水排寒氣嗎

  近日,微博、微信朋友圈裡流傳著一條訊息:“三伏天的第一天開始,請不要喝冰鎮類的飲料,不然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要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這樣會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不然冬天就會手腳冰涼。”

  那麼三伏天喝熱水排寒氣嗎?這種說法有科學根據嗎?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答案。

  三伏天是一年當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此時進食寒涼食物、喝冷飲等很容易傷了陽氣,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加重體虛的症狀。而想通過喝熱水的方法在短短十五天的時間把體內的寒氣逼出來,這是不可能的。夏季人體出汗多,定時補水可補充丟失的體液,日常生活中只要適當飲用溫水即可。

  伏天不吃涼冷的食物確實是對的。因為伏天天氣炎熱,有時還加上悶熱,所以人們常稱伏天為“苦夏”,此時人體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溫度也偏高,冰冷、寒涼的食物進入胃腸道會使胃受到強烈刺激,很容易引起胃腸痙攣,出現腹痛、腹瀉等情況,所以不建議在伏天的時候“食涼”。

  不過如果說必須堅持喝熱水才能排出體內寒氣這就有些絕對了,人的體質不同,像陽虛體質的人確實不能食涼,但普通人偶爾食用一些涼的食物並沒什麼大礙,而且也不用一直堅持喝熱水。

  如果說靠喝熱水排出體內積聚多年的寒氣,這說法誇張了,也沒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在喝水的溫度上,建議溫度不要太高,長期喝熱水會燙傷口腔及食管黏膜,造成口腔炎、食管炎,導致區域性黏膜充血、水腫。建議的水溫在40℃到45℃,既符合口腔溫度,也適合胃腸的溫度。

  三伏天是什麼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頭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定為“中伏”第一天;從“立秋”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