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與元素有哪些

  一般在烹飪食物的時候,食物都會充分發揮出其中的烹飪元素和營養給予人們補充,那麼對於烹飪食物中的營養元素你知道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烹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希望能幫到你。

  烹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食物中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其中主要有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大類。根據在機體內的作用,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分為構成物質、能源物質和調節物質三部分。蛋白質、無機鹽和水是構成物質,糖和脂肪是能源物質,維生素是調節物質。

  糖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單糖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雙糖由單糖分子連線而成,如蔗糖、麥芽糖、乳糖。多糖由許多單糖分子組成,如澱粉、纖維素。食物內含有多種糖類,如穀物種子、甘薯和胡蘿蔔含有澱粉,植物的果實和部分根、莖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牛乳含有乳糖,蜂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1克糖完全氧化時能放出約16800焦的熱量。人體所需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類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恆溫動物如豬、牛、羊的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呈固態。變溫動物和植物的脂肪如魚肝油、菜籽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呈液態。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物質貯存在體內。在植物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種子內***大豆,花生***;在動物體內,大部分脂肪貯存在卵內、皮下、腸繫膜等處。脂肪是人體貯藏能量的主要物質,1克脂肪完全氧化時能放出約37700焦的熱量,比糖分子多一倍以上。

  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一般由100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結合而成。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又是構成酶的材料,還是機體的能源物質,1克蛋白質氧化時能放出約16800焦的熱量。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常見的有20多種,其中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8種,人體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稱為必需氨基酸。另外一些氨基酸如穀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人體能夠合成,不一定要食物供給,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維生素是人體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0多種,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B1、B2、B6、B12、C等。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D、E、K等。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

  維生素A能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增強抗病力。人體缺乏時,上皮組織會發生角化,面板粗糙,易患夜盲症和呼吸道傳染病。維生素A溶於脂肪,在動物性食物裡,如動物肝臟,魚肝油、奶油、蛋黃中含量較高。有些植物性食物,如胡蘿蔔、番茄、黃色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在人體內能把它轉化為維生素A。

  維生素B包括B1、B2、B6、B12等幾種。對人體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維生素B1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缺乏時,容易患神經炎、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嚴重的還會患腳氣病、下肢沉重、手足面板麻木、心跳加快等。米糠、麥麩、瘦豬肉、花生、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缺乏時,毛細血管脆性大,容易破裂,引起皮下和牙齦的血管出血,成為壞血病。維生素C多含在新鮮的水果裡。辣椒、甘蔗、番茄、棗、柑桔等食物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豐富。

  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和利用,促進骨的正常鈣化。缺乏時,會使骨缺鈣,發育不良。維生素D在魚肝油、蛋黃、動物的肝、腎和杏仁中含量較多。在人體的面板裡,含有一種膽固醇,經日光紫外線照射後,能轉變成維生素以因此,人經常晒太陽,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無機鹽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類。主要元素有鈣、磷、鎂、鈉、鉀、氯等,微量元素有鐵、銅、碘、錳、鈷、鋅、氟等。無機鹽都依靠食物供給,例如鈉和氯主要來自食鹽,鈣、磷、鐵等在一般食物中均可滿足需要,但在兒童發育期要補充含鈣多的食物。許多無機鹽是組成細胞、酶、激素、維生素的成分,例如,鈣、磷、氟是骨胳和牙齒的組成元素,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碘是甲狀腺激素的組成元素,鋅是多種酶的組成元素,鑽是維生素B12的組成元素。無機鹽也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例如,鈉、鉀、鈣跟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有關,氯跟胃酸的形成、唾液澱粉酶的啟用有關,鋅跟胰島素的合成有關,鈷跟造血機能有關。

  70℃的食物蒸煮法

  一、70℃食物蒸煮法

  “70℃食物蒸煮法”,便是強調透過70度溫度來蒸煮食物。不但能保留食物的美味,更能有效抑制食材氧化作用,維持生命力,讓食材擁有比在生鮮狀態下更長的賞味期限。

  以70度蒸煮的雞肉丸,其美味程度較100度高溫蒸煮要來的高出許多。運用“70℃蒸煮法”,不僅能夠留住食物營養,又能同時提升風味與甜味,簡單就能讓食物美味又健康,是能夠引出食材最佳風味的烹調方法。

  二、70℃蒸煮法的美味原理

  “70℃蒸煮法”的基本原則是藉著用70度蒸煮食物20分鐘,以保留食物的鮮甜與營養。部分食物以70度蒸煮的結果,維生命含量得以高過食材的生鮮狀態,而由於蒸煮的熱能是從四面八方滲透,因此不會有受熱不均的現象產生,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出美味佳餚的簡單料理法。

  1.保留果膠,使蔬菜恢復活力

  蔬菜內含有負責黏結蔬菜細胞的果膠,果膠若處於適當溫度下會進行分化,然若一遇到100度高溫,便會喪失黏著力且軟化。反之,若以較低的溫度亨煮,果膠的黏著力增強,自然能使蔬菜細胞保持活力。

  2.增加甜味、香氣、可口度,口感加倍

  新鮮食材中含有大量酵素,若用高溫加熱,酵素幾乎都會死光,但若以70度溫度加熱,則能保留部分酵素,促進熟成,進而增加食物的美味與甜味,豐富香氣。且由於100度會破壞食材的細胞壁,70度則不會,因而得以保有食物口感與脆度。

  3.提升營養價值,香菇營養多3倍

  運用70度烹煮法,部分食材的營養價值甚至高過生鮮狀態。例如,蔬菜所含有的維生素類營養,尤其是維他命C,在100度以下幾乎被破壞殆盡;但在70度以下,則可大幅抑制被破壞程度。

  例如,以70度蒸煮的菠菜,其維生素C含量便是100度蒸煮的2.2倍之多。而香菇中內含的烏甘酸,具有能讓食物美味的功能,也在70度烹煮後增加了三倍。

  4.儲存性更勝生鮮狀態

  蔬菜採收後,會隨著時間的經過逐漸氧化;在滷煮與油炸等烹調過程中,也會引發氧化作用,如蘋果切開後切口處逐漸成褐色便是氧化所導致。雖然氧化不同於腐敗,但仍會使風味流失,降低食材的儲存性。

  70度蒸煮因為是在少有空氣、狀態穩定的水蒸氣中加熱,氧化物質會跟著凝結水一起滴落,因此能有效抑止食材的氧化作用。

  雞蛋的烹飪方法

  煎蛋――外脆裡嫩

  專家點評:煎蛋外皮香脆,但是這也意味著那部分的蛋白質發生了變性,降低了人體對雞蛋營養的利用率。煎蛋的顏色越深,就說明蛋白質的變性也就越嚴重。如果已經出現焦煳,還會產生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水煮蛋——最簡單最營養

  專家點評:水煮蛋是最簡便的吃法,營養儲存最好,消化率高。另一種用水煮的方式是荷包蛋。可以直接用水煮,或在煮湯、煮麵條的時候直接打入雞蛋煮熟。鹹味的荷包蛋中可以加入西紅柿、青菜等,甜味的還可以加上酒釀、紅棗、枸杞等配料。煮荷包蛋要等水開時打入,用小火慢煮才能保持外形漂亮。除了常規

  的吃法,還可以將煮好的荷包蛋撈出,再單獨炒一個魚香汁或糖醋汁提芡澆在上面,做成魚香荷包蛋、糖醋荷包蛋等。

  醬滷蛋――建議少放茶葉

  專家點評:茶葉蛋是醬滷蛋的一種。傳統做茶葉蛋的方法是將雞蛋煮熟後敲裂蛋殼,帶殼再放入用茶葉、醬油、鹽等煮制的湯中醬制。醬滷蛋和水煮蛋的營養大同小異,不過茶葉蛋要少吃。雞蛋中最豐富的營養是優質的蛋白質,但茶葉中的鞣酸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尤其不能吃隔夜浸泡的茶葉蛋,否則會增加胃腸負擔。其實可以製作改良版"茶葉蛋",不放茶葉,用八角、小茴香、鹽、醬油加水調成汁,味道也很好。

  炸蛋――美味元寶

  專家點評:常見的炸蛋吃法有炸雞蛋包、虎皮雞蛋、海蔘燒雞蛋、元寶肘子等。炸雞蛋包一般做早餐,是用油條面炸成皮,再將雞蛋打入皮中進行炸制。虎皮雞蛋是將雞蛋先煮熟去皮進行炸制,然後再加入調味品,可做成酸甜的,鹹鮮的,也可撒點孜然面,味道也不錯。跟多數人想的不一樣,炸蛋並不是所有營養都損失了。炸雞蛋外部的蛋白質會有一些損失,但蛋黃中的營養還是能得到較好的保留。

  蛋花湯――簡單美味

  專家點評:雞蛋當然也能做湯,而且做湯的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先將雞蛋煎成蛋餅,往鍋內加水燒開,再放入其他配料和調料。另一種是先烹調其他原料,待水燒開後再甩入蛋花。不勾芡的為湯,如紫菜蛋花湯、西紅柿雞蛋湯、菠菜雞蛋湯、黃瓜雞蛋湯、絲瓜雞蛋湯;勾芡的為羹,有西湖牛肉羹、西施海鮮羹、蛋花粟米羹等。對兒童來說蛋羹、蛋湯更容易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