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如何養生

  秋天的養生可以在飲食起居方面多加註意,養出一個好身體。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立秋後養生

  調節室內好氣候

  居室內的氣候包括溫度、溼度、日照和通風等。適宜的室內氣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環節。以調節溫度為主,室內溫度以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這樣的居室環境,人體會感到非常舒適,精神狀態良好,思維清晰,工作或學習的效率更高。

  室外活動不宜長

  不宜長時間室外活動,要防出汗過多,但也不能不出汗。據研究證明,肌膚衰老的元凶是紫外線,外出時要儘量塗防晒霜,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避免在烈日下待得過久。苦夏應適當地減少運動量,特別是在炎熱的中午不要運動,以免中暑。穿淺色、寬敞和透氣性良好的運動服,每鍛鍊1小時,應休息5~10分鐘,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營養。鍛鍊時間應選擇在早晚氣溫涼爽時進行,地點以空氣清新,溼潤清爽的公園等室外綠化環境為佳。

  高溫天氣會影響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從而給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立秋後靜心養神也很重要。

  清淡進食

  食物種類要多樣,注意色、香、味、形、質等的搭配,以刺激食慾。飲食規律有定時,切忌極飢而後食。適當吃些清熱類食物,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等,及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蔬菜,如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桃、西紅柿等,以滿足身體消耗所需要的營養供給。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補充水份

  苦夏悶熱,人易出汗,所以要特別注意補水,不要等到感覺口渴再飲水,要經常、少量地喝些水。要儘量少飲酒,因為酒亦主溼。除了礦泉水外,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例如:早餐喝豆漿,午餐喝湯,晚餐喝粥,白天喝茶,睡前喝牛奶等。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自制涼茶或藥粥調養,裡面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喜好適量加入蓮子、枸杞子、麥冬、荷葉、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醒脾、益氣、消食的中藥,堅持服用,脾胃功能自會慢慢恢復正常。

  良好睡眠更養生

  長晝酷暑是苦夏的主要氣候特點,人體也應該適應自然界規律,晚睡早起,睡眠建議時間:晚上22:00~23:00入睡,早上5:30~6:30起床。由於夜間睡眠時間縮短,午睡可在短時間內提升人們的“精氣神”,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還能夠改善腦部供血,增強體力和機體的防護能力。資料表明,在炎熱天氣適當地睡午覺可大大地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立秋後養生保健

  怎樣對付“秋燥”?

  秋天天氣乾燥,會引起人體不適。不過古時候就有祕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說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呢,喝一點蜜水***蜂蜜用水勾兌即可***。這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的良方,據說不僅能養生,還可以抗拒衰老。既簡單又實用,何不一試呢?

  如何“補秋膘”?

  很多老人都知道“補秋膘”的說法,就是進入秋天之後,應該多吃肉,補補身體,把夏天損失掉的熱量給補回來。其實,初秋的時候,人的腸胃功能還是比較弱的,如果吃太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因此最好要等到天氣真正涼下來之後,再適當多增加肉食。

  立秋之後該吃啥水果?

  立秋之後應該多吃蘋果、柚子、檸檬、橘子、山楂等時令水果。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秋瓜壞肚”,就是說立秋之後,西瓜、香瓜或者菜瓜都不宜吃太多,中醫上說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對於一些腸胃虛寒的人更應該多加註意,少吃一些西瓜、梨、桃等水果,尤其是桃子具有滑腸的作用,腸道虛寒的人往往過多食用這些水果會引起腹瀉、腸道不適等現象。

  立秋之後該咋補?

  立秋之後,就不像夏天那麼炎熱了,早晚的溫差開始加大,人體需要補充酸來增強肝臟功能,抵禦過盛的廢氣入侵。

  立秋之後進補應該遵循“少辛多酸”的的原則。所謂“少辛”,就是少辛辣食品。比如蔥啊,姜啊,蒜啊,辣椒啊,還有韭菜。都應該注意攝入量。然後就是油炸食品、酒精類飲料、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也應該儘量避免。

  立秋後少吃過涼食物

  愛吃冷飲的朋友們要注意啦,立秋之後要減少清熱解暑食物的食用量,尤其是一些冰鎮食物如棒冰雪糕這樣的食物,否則也會傷及脾胃,損失陽氣。如果要清熱祛暑,就多喝水、淡茶、菜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