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的功效與作用

  川椒也就是我們炒菜常放的花椒,可能是因為四川人喜歡吃而得名。花椒氣味芳香,能除各種肉類的腥羶臭氣,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慾,據說還能降低血壓。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川椒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川椒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燥溼

  用於胃腹冷痛、嘔吐不能食,可與乾薑、黨蔘等同用,如大建中湯。

  用於久寒腹痛腹瀉冷沫者,可與附子、乾薑同用。

  用於胃脘寒痛、脊背涼痛,可與附子、半夏同用。

  除溼殺蟲

  用於蛔蟲引起的上腹疼痛,即膽道蛔蟲,可與烏梅、黃連等同用,如烏梅湯。

  用於疥瘡、面板瘙癢起水皰丘疹,用本品內服或外洗均可,可疏風止癢、祛溼殺蟲;

  治陰囊溼疹、陰囊潮溼瘙癢,可內服外洗。

  用於腳氣屬寒溼者,以本品內服外用均可,有除溼散寒、活血通絡之效。

  蠲痺止痛

  用於風溼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寒溼性者,多與其他化溼溫經散寒藥同用。

  用於風寒牙痛呈抽搐樣痛,受冷則甚者,可以本品煎湯漱口,或少許內服。

  驅蟲作用

  花椒所含揮發油在保溫的任氏液中能使豬蛔蟲嚴重中毒。服食川椒水能驅除寄生蟲。

  降壓作用

  有研究發現,花椒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增加食慾

  川椒氣味芳香,可除各種肉類的腥羶臭氣,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慾;

  川椒的配伍應用

  配蒼朮:花椒又名川椒、蜀椒,善散陰寒,溫中止痛,暖脾止瀉;蒼朮長於外祛風溼,內燥脾溼,以燥溼運脾為主。二藥配用,溫中燥溼,使寒溼去、脾胃健運,則瀉可止,主治溼盛久瀉、食慾不佳、婦女下焦虛寒、寒溼帶下。

  配烏梅:烏梅驅蟲止痛,其味極酸,蟲積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配花椒之極辛以驅蟲;內臟虛寒,蛔蟲不安,上入膈中,因而出現腹痛,川椒辛熱溫中散寒,治髒寒蟲痛、疝痛有效,烏梅酸澀收斂、固腸止瀉,炒炭又可止血,川椒則暖脾止瀉,二藥配用,一澀一溫,能澀腸止久瀉,治脾虛久瀉、久痢、便血、大腸滑洩不止。

  配乾薑:川椒味辛,性大熱,入脾胃肺腎諸經,功可溫脾胃,補命門,散陰寒,驅蛔蟲,止疼痛;乾薑味辛,性熱,入肺脾胃經,既能溫中祛寒,治感寒之腹痛及腹瀉,還能燥溼痰,通心肺之陽,治療胸滿及胸痛。二者相伍,同氣相求,降而不升,散而不收,共收溫中、祛寒、殺蟲、止痛之效,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諸證,治療胸痺證疼痛較甚者及中焦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腹瀉和嘔吐等證。

  川椒的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本草經集註》:杏仁為之使。畏款冬。惡枯樓、防葵。畏雌黃。

  《名醫別錄》: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氣失明。

  《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風。

  《本草經疏》: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嘈雜醋心,嘔吐酸水,或大腸積熱下血,鹹不宜用;凡洩瀉由於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於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餘疾由於本氣自病者不宜用;水腫黃疸因於脾虛而無風溼邪氣者不宜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衝,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法所鹹忌。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人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