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做菜的技巧及少用油的方法

  第一次下廚的你,是不是很困惑,因為不知道應該要從哪一個步驟開始做起,其實需要一定的竅門的,那麼都有哪些好的竅門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新手做菜的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新手做菜的技巧

  熱鍋放涼油

  先把鍋燒熱後倒入涼油,等油到八成熟時就將菜入鍋翻炒。最好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

  不過也有個例外,油炸花生米時,可以將花生和冷油同時炒,這樣炸出的花生米鬆脆香酥。

  按菜品不同放鹽

  結束時放鹽:烹製爆肉片、回鍋肉、炒白菜、蒜薹、芹菜時,全部炒透後適量放鹽,炒出來的菜餚嫩而不老,營養豐富。

  烹調前放鹽:燒整條魚、炸魚塊時,在烹製前先用適量的鹽醃漬再烹製,有助於鹹味滲入肉體。

  吃前才放鹽:涼拌菜如涼拌黃瓜、藕丁等,食用前片刻放鹽,略加醃製能瀝乾水分,食之脆爽可口。

  起鍋前放味精

  味精若在水中長時間加熱會生成焦穀氨酸鈉,雖無害,但沒有鮮味。在起鍋之前加入味精,菜餚的味道會更加鮮美。

  菜將熟時放醋

  菜裡放醋一般是為了調味,最好在菜快好的時候放,更加入味爽口。

  如果是為去腥就可以在過程中放,爆炒後能把醋味揮發掉,吃的時候也不會有腥味。

  起鍋前放醬油

  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的營養成分,應在即將出鍋前放醬油,以保證鮮味。炒肉片時想使肉鮮嫩,也可先用澱粉和醬油拌一下再炒,這樣不損失蛋白質,炒出的肉也更嫩滑。

  肉類多放花椒

  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牛肉、羊肉、狗肉更應多放。 花椒能夠去毒助暖,冬季烹調可多放。花椒粒要在開始起油鍋時爆香,花椒麵可以在炒菜過程中調入。

  魚類多放姜

  魚腥氣大,性寒,做時多放姜,可緩和魚的寒性,解除腥味。

  貝類多放蔥

  大蔥能夠緩解貝類的寒性,還能夠抵抗過敏。烹調時多放一些大蔥,可避免過敏反應。

  禽肉多放蒜

  蒜能夠提味,烹調雞、鴨、鵝肉時多放蒜,這樣肉更香更好吃,不會因消化不良而拉肚子。

  做菜少用油的妙招

  1、控油後再裝盤

  炒制青椒、豆角、荸薺和萵筍之類吸油較少的蔬菜時,炒完以後先控控油再裝盤,控出來的油可以留著製作冷盤等其它菜餚,或者用來製作一道簡單的快手湯。同樣清炒一些小菜時,也可以少放一些油,盛菜時過濾掉多餘的湯汁和油。

  2、用焯水代替過油

  製作一些需要過油的菜餚時,我們可以用焯水的方法代替過油,這樣做出的菜餚口感很清爽。

  3、煲湯時要撇油

  用肉類食材煲湯時,上面往往會浮有一層油脂,喝湯之前可以把油脂撇出來,下次清炒小菜時同樣可以再用。

  4、先煮再炒

  炒肉時可以先把肉煮到七成熟,等其它食材半熟時,再將煮過的肉下鍋炒制。豆角、蘑菇等食材也可以先焯熟再炒。

  5、做涼拌菜最後再放油

  製作涼拌菜時如果需要放香油、芝麻油或橄欖油,要儘量少放油並在食用之前放油,這樣製作的涼拌菜比較香,而且由於食材還沒有來得及吸收油脂,吃的時候攝入的油脂也會大大減少。

  6、儘量採用蒸、煮、焯、燉等烹調方法

  製作炒菜或紅燒類的菜餚都需要用油,但如果我們改用蒸、煮、焯或燉等烹調方法,就可以少用油甚至不用油。

  小常識:按照營養學會的推薦,成年人每天脂肪的攝入量要控制在總熱量的30%以內,每人每天油脂的用量控制在25~30克。全家都應合理膳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做菜用油的誤區

  1、高溫炒菜

  很多人炒菜時喜歡用高溫爆炒,習慣於等到鍋裡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煙。

  2、不吃動物油

  如果沒有油,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響人體的健康。一味強調只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

  3、長期只吃單一品種的油

  現在,一般家庭還很難做到炒什麼菜用什麼油,但最好還是幾種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時間用一種油,過一段時間換另一種油,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滿足人體對油脂的所有需求。

  4、血脂異常或肥胖人群,用油沒有區別

  對於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來說,我們更強調的是選擇植物油中的高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體重正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佔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者、肥胖者、肥胖相關疾病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們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