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給寶寶物理降溫方法有效

  除了藥物退燒,運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幫助發燒的孩子降溫。怎麼給寶寶物理降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怎麼給寶寶物理降溫,歡迎閱讀。

  怎麼給寶寶物理降溫

  方法一:溫溼敷

  用溫水敷也能幫助散熱,操作起來很簡單——

  具體做法

  1.準備好溫水,熱水溫度在30℃左右。

  2.將寶寶的衣服解開,毛巾打溼,用溫水毛巾上下搓揉寶寶的身體。

  3.10—15分鐘換一次毛巾。

  方法二:冰敷

  主要通過放在全身大血管處的冰與流動的血液進行熱交換傳導。同時它可以降低腦細胞耗氧量,延緩腦細胞損傷,並且有利於軀體微迴圈。

  具體做法

  1.在塑料袋內裝入剛從冰箱取出的自制冰塊,紮緊,套2—3層,防止漏出,然後在外面包上毛巾即可。

  2.將冰袋敷在後枕部、前額部或者腋窩下、頸部,腹股溝等大血管經過的地方。

  3.5—10分鐘換一次,直至高熱有所下降為止。

  Tips:

  1.冰袋外需裹一層布,以防區域性面板凍傷。如果寶寶出現哆嗦、發涼、臉色發青或者區域性皮膚髮紫,要馬上停止使用。

  2.男寶寶要特別注意,避免將冰袋碰到陰囊部位。

  3.用做好的冰袋來做冰枕,降溫效果也不錯。

  方法三:使用退熱貼

  流行於歐美國家的退熱貼,目前也已成了我國家庭的常備降溫品。孩子發熱時只要在額頭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貼一張,即可達到物理降溫的效果。退熱貼之所以能發揮降溫作用,主要是由於其內含高分子水凝膠,利用物理原理將熱量集中到膠狀物中,再通過水分汽化帶走熱量,對區域性降溫來實行輔助退熱。此外,退熱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藥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涼降溫作用。

  具體做法

  1.沿缺口撕開包裝袋,取出貼劑,揭開透明膠膜,將凝膠面直接敷貼於額頭或太陽穴,也可敷貼於頸部大椎穴。

  2.每天1—3次,每貼可持續使用8小時。

  Tips:

  1.用退熱貼後,如果體溫仍然在38.5℃以上持續不降,還是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2.貼時不要碰到頭髮、眉毛、傷口,眼部及面板有異常的部位。

  方法四:酒精擦浴

  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寶寶發燒可以借用酒精擦浴來幫助退燒。這種方法降溫快,體溫一般很快會下降。

  具體做法

  1.藥店購買的95%酒精取一份,加兩份溫水攪拌均勻備用;如果是75%的酒精,加的溫水量與酒精相同,假如手邊沒有酒精,也可以用60°的白酒代替,使用白酒時,可以用一份白酒加2/3份水來調和,也可以加冰塊來增加降溫效果。

  2.用紗布或者小毛巾蘸溼後擦拭寶寶的身體,一般是血管分佈比較多的部位,比如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等等,這些部位血液迴圈快,血管表淺,容易散熱。

  3.塗擦時按照一定的順序,由上至下,從左往右,用拍擦的方式進行,擦至面板微微發紅,注意擦過的身體部位的保溫。動作要快,每次5—10分鐘即可。

  Tip:

  擦拭中要避開寶寶的頭面部、腹部、腳底以及胸前心臟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專家建議

  1.通常發燒的原因除了細菌或者病毒感染之外,環境因素也是引起發燒症狀的原因之一,環境溫度太高,中暑或者是衣服穿得過多,包裹得太嚴密都有可能引起發燒。所以寶寶發燒後首先要降低環境溫度,清涼的環境有助於散熱,不要將門窗緊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果是夏天也可以使用風扇加速空氣流通,但是不要讓風扇對著寶寶吹。

  2.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面板的表面積最大,散熱效果最好,所以寶寶發燒時不要穿過多衣服,比較小的嬰兒可以將他們的襁褓或包裹的被褥開啟,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鬆清涼的外表排除,體溫很容易下降。有些新生兒如果穿得過多還會出現脫水熱,這種情況只要幫孩子脫掉一些衣服,多喝水,孩子的體溫就能恢復正常。

  寶寶發熱物理降溫

  第一,少穿衣服,給孩子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熱,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熱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溼敷:用20℃~30℃冷水浸溼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摺好置於前額,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溼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多擦洗面板,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準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藥。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發熱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第四,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給發熱寶寶用藥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服用一次後,熱度不退,再次服藥需間隔4~6小時。給寶寶服用的退熱藥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藥撲熱息痛,患兒每公斤體重服用10~15毫克。如過寶寶服用撲熱息痛一日量超過3克,即可發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損害。不宜在短時間內讓寶寶服用多種退熱藥,降溫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則寶寶會出現體溫不升、虛脫等情況。 退熱藥只是在寶寶發熱時才有退熱作用,寶寶不發熱時,服用退熱藥並無預防發熱的作用。在給寶寶服用退熱藥後,如果寶寶出汗較多,要及時給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虛脫。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的建議是,孩子發熱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要及時用退熱藥。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熱藥雖屬兩種不同型別,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3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熱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之間,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熱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熱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熱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熱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及早發現寶寶發熱的方法

  摸: 平時經常摸摸寶寶的小手和頸部後面,既可知道寶寶體溫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瞭解寶寶的衣著是否合適,穿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寶寶的健康和舒適。瞭解了寶寶的正常體溫,一旦寶寶有發熱,你就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覺出了寶寶的體溫異常,可用你的額角接觸寶寶的額角,如果明顯感覺寶寶的額頭比你的熱,那麼寶寶多半是發燒了。

  看: 如果寶寶臉部潮紅、嘴脣乾熱、哭鬧不安,或者沒有食慾時,寶寶很可能是發熱了。發熱時身體的水分消耗較大,如果寶寶的小便比平時的尿量少,且小便發黃、顏色較深,寶寶也可能體溫增高了。

  測: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是最確切的。通常用肛表測量小寶寶的直腸溫度較確切***正常體溫為37℃~38℃***,也可測量寶寶的腋下或頸部***正常體溫為36℃~37℃***,測出的直腸溫度需減去0.5℃,腋下和頸部溫度應加0.5℃,得出的度數便是寶寶的現時體溫數,如此可知寶寶的準確體溫和是否發熱。學齡前寶寶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測量體溫,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