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學說概論

  人的積極性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和作用逐漸在生產實踐中顯示出來,並引起了許多企業管理學者和實業家的重視,但是對其進行專門的、系統的研究,進而形成一種較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論則始於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等人所進行的著名的霍桑試驗。下面為詳細內容介紹。

  人際關係學說

  是人與人之間,在進行物質或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互動關係。為什麼說利益是人際關係的實質:①、人際關係的建立受利益驅使。②、利益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③、利益對人際關係的性質起決定作用。人際關係的特點: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情感性、複雜性、變動性、網際關係新特點。人的社會性是人際關係的本質屬性。人際關係的歷史性特點體現在人際關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人際關係的歷史性特點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化所決定的。人際關係的客觀性特點體現在:①、人際關係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②、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具有客觀性。③、人際關係的功能具有客觀性。物質生產推動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導致人際關係的變化;物質生產的發展促進交往範圍的擴大;前代人的物質生產製約後代人的人際關係。人的情感可分為結合性情感和分離性情感。

  在人際交往中,結合性情感越強烈,分離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反之,結合性情感越薄弱,分離情感越高,交往程度越低。人際關係學:是一門研究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並以此規律來指導人們實踐,優化人際關係的科學。

  人際關係學的研究物件

  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規律。人際關係學側重研究人際關係的主要理論;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人際關係的結構與功能;人際關係的型別;影響人際關係的主要因素;協調人際關係的原則;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及其調適技法;完善主體、影響客體的技法;基本人際關係的協調技法;特殊人際關係的交往技法。

  研究人際關係的目的

  理論方面

  建立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完善的學科體系。為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有助於分析和研究人際關係學與相關學科的聯絡和區別。有助於從理論上劃清人際關係學與庸俗關係學的界線。

  實踐方面

  協調、優化人際關係。預防、消除人際障礙。建立、發展新型的人際關係。培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係學的研究原則,即方法論原則。①、系統性原則;②、客觀性原則;③發展性原則;④統一性原則。研究人際關係學的具體方法:文獻法;觀察法;實驗法;社會調查法;社會測量法;統計法;人際關係評估法。

  人際關係的主要理論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的內容:①、人際交往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是社會交往,所以人際交往的範圍和深度都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的制約。②、人際交往與生產力;交往不僅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創造和繼承,而且和生產一起決定著社會結構。③、交往的發展趨勢;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產主義社會將實現普遍交往。

  人群關係理論主要包括四個領域:①、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的問題。②、同企業管理有關的所謂“人性”問題。③、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及人際關係問題。④、企業中的領導方式問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容: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城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實現的需要;⑥、認識與理解的需要;⑦、追求完美的需要。舒茲假設每個人都有三種人際需要:溝通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愛的需要。

  人際需要的基本內容

  人際溝通需要;人際支配的需要;相愛的需要。角色: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符合規範的行為模式。角色扮演: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物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角色期望:是指社會、團體或他人對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望或要求。是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角色衝突:是指不同角色行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間的矛盾。角色實現: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礎上實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角色外溝通:特指私下交往和溝通。劇班:是指兩個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組成的表演單位。不協調角色包括: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謀、職業偵探、中介人和調解人、僱員或僕人。

  人際關係不平衡的條件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歡的人與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惡,否則,就會出現不平衡。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的血緣關係;奴隸社會的依附關係;封建社會的宗法關係;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係;社會主義的平等關係。血緣關係在原始社會中是佔據統治地位的人際關係。封建社會的等級系統,確定了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人際關係就是按照等級至上而下實行控制的。資本主義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以不平等為前提,它的發展會逐漸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社會主義社會是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關係。

  社會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平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經濟上的平等。②、政治上的平等。③、生活中的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人際關係的基本特徵。形成人際關係的條件:先決條件、具體條件和時間條件。先決條件:是指對於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普遍促進作用的決定性條件。由於人的生產面形成的人際關係有家庭關係、親屬關係和社會關係。人的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容忽略的影響。

  人的生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①、人口的數量對人際關係的影響。②、人口的質量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物質生產對於發展人際關係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物質生產推動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②、物質生產的發展導致人際關係的變化。③、物質生產的發展促進交往範圍的擴大。④、前代人的物質生產製約後代人的人際關係。

  思想意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①、相同的思想觀念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紐帶。②、思想意識是否正確,決定著人際交往是否恰當。③、思想認識的深淺程度,影響結交人際關係的速度。知識越來越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條件。精神生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就精神生產方面來看,主要體現為生產工具不同,生產主體不同,物質載體不同等因素。就其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來看,主要涉及到交往的範圍、交往的時間、交往的頻率以及交往中的地位等方面。人的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形成和發展人際關係的條件,但它們的作用卻有的不同。人的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成為人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或動力系統。形成人際關係的具體條件:相互接觸、相互近似、互相補充、相互悅納。相互悅納的具體條件主要有優美、回報和得失。

  人際關係的型別

  人際關係的型別按人際關係的內容不同可把人際關係劃分為:經濟關係、政治關係、道德關係、法律關係、宗教關係。按人際關係聯結的紐帶劃分的話可把人際關係分為:血緣關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趣緣關係。經濟關係中又包括多種關係,主要包括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消費關係,其中生產關係是最基本的關係。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中,在互動中結成的關係。交換關係:是交往雙方各以自己所擁有的商品或貨幣與對方進行交換以滿足各自需求的關係。消費關係:是人們在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中相互結成的一種關係。政治關係:是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著特定利益,藉助於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