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溫州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茶文化日益興盛的今天,溫州茶文化也緊跟時代潮流,得到了傳承發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兩晉南北朝時,浙江的茶葉種植已經從浙西、浙東推進到浙南的溫州永嘉一帶。《永嘉圖經》記載此時“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唐朝時,茶聖陸羽撰寫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經典著作《茶經》,書中寫到茶事的歷史記載時引用了《永嘉圖經》的這個說法。現代茶學教育家、世界名人陳椽先生認為,永嘉縣東三百里是大海,可能是永嘉縣南三百里之誤。也有人指出可能是永嘉縣東三十里之誤。《永嘉圖經》是一部方誌,可惜早已失傳,我們已經無從窺其原貌,因而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無巧不成書,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茶文學初步興起,溫州茶文化也出現在此期文學作品中。西晉杜育所撰《荈賦》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篇茶文,第一次全面且真實的記述當時茶樹生長環境、採茶、煮茶用水、茶具、茶湯等多方面內容,兼具學術價值與文學價值。《荈賦》雲“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意思是說挑揀陶瓷器皿,好的茶碗出自東甌。溫州古為甌地,稱作東甌。唐代時始稱溫州,簡稱為“甌”。同時,甌也是一種陶製器皿的名稱。在今浙江省溫州一帶的甌江兩岸,古代建有瓷窯,因甌江而得名甌窯,燒製茶碗等陶器。當然,《荈賦》所說東甌之陶器,可能是泛指浙江的青瓷,並不僅僅侷限於溫州一地。

  儘管仔細推敲歷史資料,可能會引發多種聯想。但是,綜合《永嘉圖經》、《荈賦》、《茶經》等文獻記載,可以推測在1600多年前,溫州不僅盛產茶葉,而且飲茶器具茶碗也很出名。由此觀之,溫州茶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時下各地大力弘揚茶文化,助推發展現代茶經濟。茶文化是有關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的結構體系。茶的物質文化表現為名優茶、茶文物、茶遺蹟、茶書、茶畫、茶館、茶具、茶歌、茶舞、飲茶技藝、茶藝表演等物質形態。弘揚溫州茶的物質文化,企業家是生力軍。尤其是歷史名茶的恢復、現代名優茶的創制,實事求是地說,離開了企業家,基本上就失去了創制基礎,至少難以形成市場規模,進而實現名茶的經濟價值。其他物質形態的茶文化,也需要企業家的積極參與,方能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溫州茶文化的民間傳說

  溫州幾乎縣縣***市***產茶葉,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茶葉的神奇故事哩。如,被稱為“人間妙品”的雁蕩毛峰茶葉來歷,在樂清縣至今還流傳著《老龍賜茶》的故事:相傳東晉永和年間,雁蕩山始祖阿羅漢諾詎那居住在大龍湫時,一天夜裡,他夢遇一位仙翁***老龍化身***賜他一株茶樹,讓他終生受用。

  打從那時起,雁蕩山的龍湫背、斗室洞、能仁、下靈巖、上靈巖才都種上了茶樹,所採的“雁茗”名聞天下。另外,雁蕩山一帶還流傳一種神話般的“猴茶”。猴茶的意思,就是猴子在懸崖峭壁上,採得的茶葉。

  你若趕上溫州採茶季節,在鄉村、山區到處可聽到娓娓動聽的採茶歌謠。如,流傳在文成縣畲族山村的表達男女愛情茶歌——《茶葉青來水又清》:“茶葉青來水又清,捧碗清茶寄深情,今日食出香茶味,明天試看小娘心。茶葉青來水又清,捧碗情茶獻真心,有朝一日來討我,與郎同嬉同耕耘。”

  在蒼南縣民俗中,男女結婚,新娘子入洞房時,新郎家先奉上一盞茶,這茶裡有青姜和紅糖,新娘喝了三口就放下的習俗。這“三口茶”民俗的由來:傳說東海邊有個木匠叫張順,他放掉了紅鯉魚後,紅鯉魚為感謝張順救命之恩,化為姑娘嫁給張順,婚後夫妻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快樂。

  但陰險奸詐的陳娃見鯉魚姑娘生得這樣漂亮,想霸佔她。姑娘推說口渴,陳娃遞過茶,那姑娘喝了三口就不喝了。然後,她乘機把喝進去的那三口茶葉吐在地上,化為滔滔的浪潮,把陳娃淹死。鯉魚姑娘又和張順過上美好的日子。

  從這以後,新娘入洞房得先喝三口茶成了當地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