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一些知識

  有關茶道的文物十分豐富,諸如茶人、茶具、茶書、茶畫、水泉以及有關茶文化遺址遍佈全國各地。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的思想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茶人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

  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遊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遊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鬆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裡,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寺院茶道的興起,最初起源於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源地是中國。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飲茶最初為藥用, 是民間的產物,而後經陸羽對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採茶、煮茶、品茶的方法,並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許因為陸羽曾是僧人,後來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許多僧人,如曾收養過陸羽的積公禪師,還有陸羽最交心的朋友詩僧皎然***他們在陸羽對茶道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陸羽的茶道逐漸傳入寺院。反過來,由於寺院特殊的生活習慣,陸羽的茶道也漸漸被許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說:“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本草》雲:‘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隸、浙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陸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自寺院茶道興起之後,飲茶之風從南方傳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好飲茶。

  飲茶對於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領悟佛性。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茶水的清香,讓人尤如喝進了大自然的精華,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寺院茶道也稱寺院茶禮,有一套很嚴格的程式。寺院專設“茶堂”、“茶寮”作為以茶禮賓的禮物,專門配備“茶頭”,施茶僧職位,用以接待、禮敬賓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養三寶***佛、法、僧***,並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職事變更上,都要舉行飲茶儀式,且有一定的規則程式。寺院茶禮有極為周祥的規定:有安排茶事的專職人員、茶事的固定程式、嚴格的等級、不同的規模運用於不同的場合。茶禮構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名剎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剎多位於名山,名山多在深山雲霧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樹,也宜於一般茶樹的種植,如武夷巖茶就極負盛名。許多寺院都自種自飲,還可用來招待香客,為之解除疲乏。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