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產種植技巧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那玉米高產種植小技巧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

  玉米要實現持續超高產,培肥地力是基礎。每畝地施3~5方廄肥、糞肥等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生產條件、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質量。

  起壟種植深鬆促根

  種植地塊應在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進行深鬆作業,深鬆深度30~35釐米。鬆後採用重耙耙透、耙細、耙碎。播種期地溫低,播種前起壟30釐米,提高地溫,達到苗齊苗壯的目的。

  良種配套適時播種

  播前人工精選種子,去除破碎粒、蟲食粒及病斑粒,以保證種子發芽率及純度。播前可採用玉米種衣劑按種子量的1.5%拌種。東北春玉米區最佳播期為4月20日~5月10日,如播種過早,易造成低溫爛種,出苗不齊;如播種過晚,會影響玉米生長及後期脫水。播種時應根據土壤墒情及春季氣溫狀況確定播深,適宜播深為3~5釐米。播種時播量加大10%,一般播量為4公斤,5葉期拔去弱苗、留下壯苗,保證苗勻、苗壯、苗齊。

  增加密度建構高產群體

  要實現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超高產水平,必須適宜密植,將密度提高到4000株/畝,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水平確定適宜的留苗密度。

  精量施肥高產高效

  一般高產田每生產100公斤籽粒需施用純氮3公斤、磷1公斤、鉀2公斤。春玉米高產田需畝施氮肥***尿素***50公斤、磷肥***過磷酸鈣***50公斤、鉀肥***硫酸鉀***25公斤,對於缺鋅地塊每畝應加施

  硫酸鋅1公斤。在肥料運籌上,輕施苗肥、重施穗肥、補追花粒肥。苗肥在玉米拔節前將氮肥總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鉀、鋅肥,沿幼苗一側開溝深施***15~20釐米***,以促根壯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葉展開***追施總氮量的50%左右,以促穗大粒多。花粒肥在籽粒灌漿期追施總氮量的15%~20%,以提高葉片光合能力,增粒重。

  防病治蟲保產增收

  玉米病害、蟲害很多,病害防治一是靠選擇抗病品種來防治,如大小葉斑病、莖腐病等;二是調節播期,減少灰飛蝨為害,預防粗縮病毒病。地下害蟲靠包種衣劑或拌種來防治,玉米螟在大喇

  叭口期用有機磷農藥來防治。

  直播晚收壯籽增產

  直播玉米,播深3~5釐米,深淺一致,確保苗齊、苗全、苗勻。當大田中的玉米苞葉變白、發黃時,籽粒尚未停止灌漿,適當晚收,延遲至玉米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苞葉乾枯鬆散時即完

  全成熟後再收穫,可以增加粒重,提高產量。

  玉米高產種植知識

  ***1***、品種是前提。農作物優良品種蘊藏著巨大的增產潛力,不敢說種性決定一切,但離開了優良品種,水肥氣熱再協調,栽培技術再進步,也無濟於事,小碗裝得再多也沒法和大碗比。

  ***2***、土肥是基礎。基礎不牢,高樓難造,玉米生產60%的產量來源於土壤的養分供應,只有40%來源於後期的施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科學施肥是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重中之重。

  ***3***、技術是關鍵。玉米生產中從種到收的技術環節很多,不能說哪個環節不關鍵,往往一個細節的疏忽就會導致全域性的失敗,用“細節決定成敗”形容玉米栽培,一點也不過分。用粗枝大葉的一顆心去種玉米,能獲得成功,那純屬是一種偶然,千萬不可推廣和效仿,就像開飛車不出事故不能推廣一樣。

  ***4***、防災是保障。在玉米生產過程中,必然和可能發生的災害有四大類,概括來說有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化學毒害、儲藏期黴變害,分解來說可能有成百上千種,每一種災害發生時,都可能會帶來嚴重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種植玉米沒有憂患意識,不能未雨綢繆,同樣是很危險的。

  ***5***、市場是引導。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市場歡迎什麼、急需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市場歡迎角質糧,我們卻偏偏生產酒精糧,被市場拋棄又能怨誰呢。我們生產的玉米在自己家糧倉中放著叫產品,拿到市場中賣出去了叫商品,沒賣出去扔掉了叫廢品,朋友要深思!

  ***6***、效益是目標。種地的目的是什麼,簡單說就是掙錢,可錢是從那裡來?是從高產中來,是從高品質中來,是從高價格中來。不管誰種玉米,秋後算總賬都要按下面的公式來計算:公頃效益=公頃產量斤×元/斤—公頃成本。千萬不要看一公頃打多少斤,要看賣多少錢,賣的錢不是掙的錢,還要減去成本啊!

  ***7***、水熱是瓶頸。我省處在祖國北方,是雨養農業,十年九春旱,熱量不足,而玉米恰恰是喜水喜溫作物,在某種程度來說黑龍江的農業沒有春天,因為每年幾乎都是5月5日立夏,可這個時候才剛剛播種。我省西部龍甘泰地區往往又是十年九乾旱,坐水種是家常便飯。7月中旬以後,降水充沛又比較集中,往往又有發生秋澇的危險。降雨多時往往熱量就大打折扣,所以水熱瓶頸難以突破。

  ***8***、生態是屏障。近些年來我省水、旱、冰雹、颱風等氣象災害頻發,耕地土壤化學汙染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土壤綜合生產效能下降,農業生產風險性加大,究其原因是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的結果,表現上是天災,實際上是人禍,是社會大眾私慾膨脹、心理失衡、拼命攫取、胡作非為的結果。黨的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了重要位置,恢復“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生態,不僅對國家社會有好處,也和每個農民的未來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恢復美好生態,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