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管理種植視訊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那麼小麥管理種植有什麼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

  1.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小麥。耕層厚度>20cm,土壤有機質≥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150mg/kg。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耕深20cm左右,並耙透耙勻,做到上虛下實,以利種子萌發和根系生長。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幹細土150~225kg隨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蟲。

  2.選用良種

  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3.種子的處理

  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鑑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晒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4.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5.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釐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幹,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櫱晚,分櫱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6.合理密植、提高播種質量

  前茬是水稻田,水稻收穫後要及時翻耕炕土,整好待播地,適墒播種,淺播勻種,確保一播全苗。理好溝渠,合理密植,播種形式統一為條播,以3米開墒,播幅為20M,幅距為30M,基本苗在16-18萬,保證每畝莖櫱數在30-35萬,有效穗24-26萬。

  7.田間管理

  7.1苗期與分櫱期

  小麥出苗至分櫱期是以生長葉片、根系、分櫱為主的時期,小麥出苗後及時疏苗,確保苗全、苗勻,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確保小麥早紮根,早分櫱,形成壯苗,增強小麥抗寒能力。對長勢偏弱的小麥田,在越冬期應補施分櫱肥,可施有機肥30~45m3/hm2或尿素75~100kg/hm2,未施肥或施肥少的田塊,春季追肥應適當提前,在返青期施尿素60~75kg/hm2,以促進發根及分櫱。

  7.2拔節期

  小麥生育後期,應重施氮肥,可施尿素150~200kg/hm2,若干旱結合灌溉施肥效果更佳,對群體較大、苗情偏旺的應適當延遲到拔節後期至旗葉露尖進行施肥,施肥量適當減少。對於生長過旺的田塊,可用600mL/hm2壯豐胺對水450kg/hm2進行葉面噴施,可結合化學除草進行,也可用多效唑或肋壯素等。

  7.3後期

  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可用1%~2%尿素溶液進行葉面噴施,對缺磷鉀田塊可加噴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

  7.4化學除草

  7.4.1除草劑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防除單子葉禾本科雜草,多采用驃馬、驃靈、拉索、異丙隆、麥草靈等;雜草較多的田塊,可以將丁草胺與氟樂靈混用;闊葉雜草較多的麥田,多采用巨星、使它隆、苯黃隆、好事達、闊草清等;單子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可採用異綠隆、麥草星等除草劑。

  7.4.2除草劑的應用

  就溫度而言,麥田除草應以頭水後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為好;就作物苗情而言,宜早宜小。一般在小麥2~3片真葉、雜草2~3片葉時施用。除草劑的用量為:6.9%驃馬乳油750mL/hm2、75%巨星幹懸劑15.0~22.5g/hm2、10%苯黃隆可溼性粉劑225g/hm2,以上藥劑均按說明對水噴霧。

  7.4.3綜合防治,提高防效

  一是選淨度高、含雜草種子少的麥種。二是對草害重的田塊實行輪作換茬。三是對田埂、溝邊惡性雜草多的地方,定向噴施農達、克無蹤等,淨化麥田周圍環境。四是土壤墒情差的,適量加大施藥量。五是對土質較沙的田塊不宜過量施用除草劑。六是當氣溫低於10℃時應停止施用除草劑。

  8.小麥病蟲害防治

  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是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叢矮病、黃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擴充套件高峰期,也是為害盛期。此期是麥蜘蛛、地下害蟲和雜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個關鍵環節。小麥返青至拔節期主要病蟲的防治指標:紋枯病為病株率15%~20%,地下害蟲為麥苗被害率3%,麥蜘蛛為每米單行600頭。防治全蝕病可用15%三唑酮***粉鏽寧***可溼性粉劑2250~3000g/hm2對水900L/hm2,返青期順壟噴灑;防治紋枯病可用5%井岡黴素2250~3000mL/hm2對水1125~1500kg/hm2噴麥莖基部防治,間隔10~15d再噴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溼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溼性粉劑進行藥劑防治;防治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嘖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73%克蟎特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9.收穫期管理

  9.1澆好麥黃水

  小麥蠟熟後,適宜的水分供應能延長功能葉壽命,增強光合產物的積累和運轉,特別是少雨條件下澆好麥黃水還可防止後期乾熱風害,提高千粒重。據調查,適澆麥黃水可增產1成左右。麥黃水要在小麥落黃後澆,以防造成貪青晚熟。此時小麥穗頭較重,澆水後遇大風易產生倒伏,應注意天氣預報,掌握在澆後10~12h內沒有4~5級以上大風,同時澆水量要小。

  9.2適時收穫,防雜保純

  小麥適時收穫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此期長相為麥穗、穗下節和葉片全部變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約22%左右,籽粒較堅硬,已呈現光澤。優質小麥要注意商品優勢,不論種子還是商品糧都應到田間去雜,單收單打,分場單晒,以確保種子的純度。

  小麥田間管理方法

  一、搞好一噴三防,防控病蟲增粒重

  在小麥生長後期實施 一噴三防 ,是防病、防蟲、防乾熱風,增加粒重、提高單產的關鍵技術,是小麥後期防災、減災、增產最直接、最簡便、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各地要遵循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原則,根據當地病蟲害和乾熱風的發生特點和趨勢, 選擇適宜防病、防蟲的農藥和葉面肥, 採取科學配方, 適時進行均勻噴霧。

  由於近幾年我省小麥赤黴病發病較重,今年要高度重視對該病的防控工作。赤黴病要以預防為主,抽穗前後如遇連陰雨或凝露霧霾天氣,要在小麥齊穗期和小麥揚花期兩次噴藥預防,可用80%多菌靈超微粉每畝50克,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5-100克對水噴霧。也可用25%氰烯菌酯懸乳劑畝用100毫升對水噴霧。噴藥時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小麥中後期病蟲害還有麥蚜、麥蜘蛛、吸漿蟲、白粉病、鏽病等。防治麥蜘蛛,可用1.8%阿維菌素30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小麥吸漿蟲,可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的成蟲發生盛期,畝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對水噴霧,兼治一代棉鈴蟲;穗蚜可用50%闢蚜霧每畝8-10克噴霧,或10%吡蟲啉藥劑10-15克噴霧,還可兼治灰飛蝨。白粉病、鏽病可用20%粉鏽寧乳油每畝50-75毫升噴霧防治;葉枯病和穎枯病可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每畝75-100克噴霧防治。噴施葉面肥可在小麥灌漿期噴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2%的植物細胞膜穩態劑溶液,每畝噴50-60千克。 一噴三防 噴灑時間最好在晴天無風上午9-11時,下午4時以後噴灑,每畝噴水量不得少於30公斤,要注意噴灑均勻。小麥揚花期噴藥時, 應避開授粉時間, 一般在上午10時以後進行噴灑。在噴施前應留意氣象預報,避免在噴施後24小時內下雨,導致小麥 一噴三防 效果降低。高產麥田要力爭噴施2-3遍,間隔時間7-10天。要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程, 做好人員防護工作,防止農藥中毒,並做好施藥器械的清潔工作。

  二、因地制宜,適時澆好揚花灌漿水

  小麥開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佔整個生育期耗水總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過澆水滿足供應。乾旱不僅會影響粒重、抽穗、開花期,還會影響穗粒數。所以,小麥揚花後10天左右若前期無有效降水,應適時澆好開花水或灌漿水,以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抵禦乾熱風的危害,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此期澆水應特別注意天氣變化,不要在風雨天氣澆水,以防倒伏。

  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防止倒春寒凍害

  近些年來,山東省小麥在拔節期前後常會發生倒春寒凍害。因此,各地要提前制定防控 倒春寒 災害預案,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及時澆水,可以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對防禦早春凍害有很好的效果。若一旦發生凍害,儘量不要輕易放棄。小麥是具有分櫱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凍害的麥田不會將全部分櫱凍死,另外還有小麥櫱芽可以長成分櫱成穗。只要加強管理,仍可獲得好的收成。因此,若早春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進行補救。主要補救措施:一是抓緊時間,追施肥料。對遭受凍害的麥田,根據受害程度,抓緊時間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發,提高2-4級高位分櫱的成穗率。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溫。及時中耕,蓄水提溫,能有效增加分櫱數,彌補主莖損失;三是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小麥受凍後,及時葉面噴施植物細胞膜穩態劑、復硝酚鈉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促進中、小分櫱的迅速生長和潛伏芽的快發,明顯增加小麥成穗數和千粒重,顯著增加小麥產量。

  四、施好拔節肥,澆好拔節水

  目前山東省小麥已進入拔節初期至中期階段,是肥水運籌的關鍵時期,但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對地力水平一般、群體偏弱的麥田,可肥水早攻,在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轉壯;對地力水平較好、群體適宜的麥田,要在拔節中期追肥澆水;對地力水平較好、群體偏大的旺長麥田,要儘量肥水後移,在拔節後期追肥澆水,以控旺促壯。對於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要利用降雨後的有利時機,抓緊借墒追肥。一般畝追尿素15-20公斤,鉀肥6-12公斤。追肥時要注意將化肥開溝深施,杜絕撒施,以提高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