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葵的種植技術有哪些

  黃秋葵有涼拌、炒食、油炸和做湯等多種食法,被一些高檔賓館和酒店當作營養型特色菜推出,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黃秋葵的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黃秋葵的種植技術

  1 品種選擇

  1.1 果莢顏色和肉質 從果色看,分青綠色和紫紅色兩類。目前市場上青綠色莢種肉質較好,頗受消費者青睞;而紫紅色莢種則較差,不宜選用。

  1.2 植株高矮

  ①矮稈種:株高1m左右,側枝多,主、側枝均可開花;結莢早,莢果濃綠色,莢較尖,成熟莢長可達20cm,有五稜,橫斷面呈五角形;品種有長綠、清福、五福等,均可選用。

  ②中稈種:株高1.5m~1.8m左右,果實橫斷面呈五角形,多為深綠色;品種有卡里巴、綠箭、美麗五角、綠五星等,可選用。

  ③高稈種:株高2m左右,側枝少,果莢綠色,果實橫斷面呈五稜或八稜;品種有帕金斯大型長角、大筱等,可選用。

  2 選地、整地與施肥

  2.1 選擇適宜的地塊:黃秋葵為短日照植物,耐熱力強,喜強光,故需選擇通風向陽、光照充足的地段;直根入土深,側根發達,吸收肥水能力強,需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沙壤土;耐旱耐溼,但不耐澇漬,稍有積水,即葉黃根爛,種植地需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不宜重茬,忌酸性土,土壤pH值以6~6.8為好;前茬最好是菜園,棉花茬不宜種植,亦不宜連作。***注:黃秋葵禾杆最好就地粉碎返田,以利某些營養元素返回土地***。

  2.2 施足有機底肥:每畝約施用經過充分腐熟的畜禽糞1000kg以上,在春季整地前鋪撒地面,然後翻入土中,耙細拌勻,使土、肥充分混合,既能提高肥力,又能改良土壤,以滿足其生長髮育的需要***注:黃秋葵不同於豆科作物,根部未發現根瘤菌,因此可考慮間種大豆***。

  2.3 秋冬深耕凍晒壟:準備種植黃秋葵的地塊,在前茬收穫後,要及時進行秋冬深耕,力爭耕深達25cm以上,再經充分晒壟、凍壟,以加深熟土層,進一步疏鬆土壤,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2.4 開溝做畦:春種前整地,要求達到細、平、鬆、軟,上虛下實。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開溝做畦。一般要求畦面寬170cm,畦溝寬50cm,畦、溝相加,佔地220cm,畦溝深20cm左右。這樣,有利於黃秋葵寬窄行種植和管理採收,並保證排水通暢,田不積水,苗不受漬。

  3 種子直播及育苗移栽

  3.1 種子直播:黃秋葵可直播,一般以春播為佳。因其種子發芽、植株生長髮育及結莢的適宜溫度均在22-35℃,故其播種又不宜過早,一般在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直播較好***注意:低溫播種容易造成爛種***。南方春天氣溫較高,可在2月以後直播;北方氣溫較低,其播種適期則宜在5月上、中旬;長江中下游4月上旬播種,江浙沿海地區以4月下旬播種為宜***具體應根據每年的氣溫變化***。也可育苗移栽,如果能在棚室育苗、大田定植,則能做到苗全苗勻,並可延長其生長期,有利於高產優質。

  3.2 棚室育苗時間:比大田直播提前20~30天。

  3.3 育苗方法:首先要浸種催芽。即將種子用溫水浸泡24小時,然後用布包好,置於25~30℃下催芽,約75%露白後播種。可播於棚室苗床***每畝苗床要撒施20kg三元複合肥,整細、整平,做成南北向的小低畦,畦面寬1m左右,畦埂高4~6cm,畦面要求北高南低,落差10cm,以利採光***,每畝用種約0.5kg,播後覆細土1~1.5cm。如能在棚室用塑缽、育苗盤或營養缽、袋育苗則更好。 ***注意:黃秋葵籽、芽均怕長時間浸水,易爛***

  3.4 合理密植:大面積種植實踐都證實,每畝以定植4000~6000株產量最高。行距是40cm,株距15cm,***矮稈種應稍密,高稈種可稀些***。

  3.5 移栽技術:定植時關鍵技術是帶土移栽***很重要,棉花類似,非常怕傷根***,應儘可能地保護其根系不受損傷。即苗床育苗的,起苗時應多帶護根土;盆、缽及營養袋育苗的,要保持缽、盆、袋土不散開。苗齡不宜過長,苗株不宜過大,以苗齡25天、幼苗2~3葉為佳;注意選用大、小相當的壯苗,剔除瘦弱苗;要澆透定根水,以利成活。

  3.6 套種間作:利用黃秋葵與草莓、大白菜的形態與特性之不同,可以進行科學的套種間作。仍以前述170cm畦面寬窄行栽植4行黃秋葵為例,應提前施足有機底肥並整地做畦,頭年在黃秋葵大行中適期種植2行草莓,並在以後栽植黃秋葵的位置上及時栽上大白菜,待大白菜收穫後栽植黃秋葵;黃秋葵長大後,其繁茂的枝葉可遮蓋部分陽光,為草莓越夏創造優越的生態環境。這樣變一熟為三熟,效益頗佳。***注:①草莓在南方季節傾向於與大白菜重疊,②從肥效考慮,大豆等亦是好的選擇。***

  4 加強田間管理

  4.1 巧施追肥:黃秋葵生育期長,其嫩果採收期可長達100天左右。因此,除在栽植前施足底肥外,還應及時巧施追肥。即在移栽活棵後,要追施1次提苗肥,每畝用尿素5kg,對清水500kg按棵澆入。進入開花期後,追施1次促花肥,每畝用水糞***腐熟人糞尿加清水***1500kg左右,澆施於行間。進入採果期後,再追施1~2次壯果肥,每畝每次用三元複合肥20kg,穴施在株間或行間,施後覆土。此外,在進入開花、採果期時,還可用2%過磷酸鈣浸泡液,在陰天或晴天下午4時以後,噴施於葉部正背面,噴到葉部溼潤即可。另外,南方土壤普遍缺硼,還應注意增施硼肥,或進行葉部噴硼。

  4.2 防旱除漬:黃秋葵雖屬耐旱、耐溼植物,但在高產、高效栽培中,又必須防旱、除漬。因此,要注意保持土壤溼潤,特別是採收盛期及高溫乾旱時,如發現旱情,一定要及時澆透水,以提高嫩果產量和品質;苗期怕漬水,要注意防澇,特別是雨季,更要清溝排水,使其在全生育期內,既不受漬、也不受旱,始終健壯,不致早衰。

  4.3 中耕除草:追肥、澆水或雨天過後,要及時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結;要結合中耕、清溝等進行壅根培土,以利根系伸長,使植株生長健壯,防止倒伏。中耕、除草、培土等,進行到封壟後,即可終止。

  4.4 整枝摘葉:黃秋葵株苗***特別是矮株種***下部會有不少側芽長出。對種植較密、苗全苗旺的,側枝過多會影響坐果,應及時抹去側芽,以免消耗養分,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若株苗較稀,只需剪除部分弱小分枝,留下粗壯的,以增加結果枝。進入盛果期後,植株出葉加快,應及時摘除無效老葉、殘葉,以利通風透光。黃秋葵根深株穩,一般不存在倒伏問題;但在南方地區,入夏以後,暴雨和颱風頻繁,也有倒伏和折斷的危險,應插木棍或竹竿,與主稈綁牢,防止損失。

  4.5 病蟲防治:黃秋葵抗性強,病蟲害不多;其葉和葉柄有硬毛,又能減少病蟲為害;在新菜區栽培,很少發現病蟲害。但應重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採用農業、生物、物理及生態防治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確需使用化學農藥時,要科學、合理,保證其產品中農藥殘留量低於國家標準和對生態環境無汙染。

  5 科學採收

  黃秋葵株高30-50cm左右,或真葉7~8片時即開花結莢,以後只要陽光充足就會陸續開花結莢。其採收期長,一般60~100天。

  5.1 採收標準:總的要求嫩果應硬韌、色綠、鮮亮,種粒開始膨大但無老化跡象。供鮮食的嫩莢,氣溫高時莢長7~10cm,橫徑1.7cm;溫度較低時莢長7~9cm,橫徑1.7cm。供加工的嫩莢,長6~7cm,橫徑1.5cm為甲級品;長8~9cm,橫徑約1.7cm為乙級品;莢長10cm以上為等外品。無論鮮食或用來加工,莢長都不要超過10cm。 ***注:僅為參照,實際與氣候、肥力、品種有關聯性差異。***

  5.2 採收時間:一般在花謝後3~7天內即應採收***注:與溫度成正比,高溫天氣,通常不宜約三天***。溫度高時,嫩莢生長快,需天天採收或隔天採收;溫度較低時,隔2~3天採收1次。最好於每天早晨剪收,嫩果顯得更加鮮嫩。

  5.3 採收方法:採收人員要穿長褲和長袖衫,並戴手套,防止手、腿刺痛;要用剪刀從果柄處剪下,切勿用手撕摘,以防損傷植株;注意剪淨,不要漏剪,如漏採或遲採,不僅單果老、質量差、影響食用和加工,而且影響其他嫩莢的生長髮育。採收後要立即送加工廠速凍或市場立即銷售,隔夜的嫩莢會迅速木質化,外觀和品質都會受到影響。

  5.4 採後保鮮:嫩莢果呼吸作用強,採後極易發黃變老。如不能及時食用或加工,應注意保鮮。即將嫩莢裝入塑料袋中,於4~5℃流動冷水中,經10分鐘冷卻到10℃左右時,再貯於7~10℃環境下,保持95%的相對溼度,可保鮮7~10天。遠銷外地的嫩果,必須在早晨剪齊果柄,裝入保鮮袋或塑料盒中,再輕輕放入紙箱或木箱內,儘快送入0~5℃冷庫預冷待運。如嫩莢發暗、萎軟變黃時,應立即處理,不可再貯藏。

  黃秋葵的食療價值

  1、助消化,護腸胃:黃秋葵的粘性物質,可促進胃腸蠕動,有益於助消化,益腸胃;

  2、降血脂:黃秋葵的粘性物質中含有50%的可溶性纖維素,能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

  3、耐缺氧:可提高耐缺氧能力;

  4、保護肝臟:黃秋葵的果膠,多糖有護肝功效,防治便祕;

  5、防腸癌:黃秋葵的粘性物質中含有50%纖維素有利通便、排毒、防癌;

  6、補鈣:黃秋葵不僅含鈣量與鮮奶相當,且鈣的吸收率在50-60%,高於牛奶1倍,故是理想的鈣源;

  7、減肥:黃秋葵為低能量食物,是很好的減肥食物;延緩衰老:黃酮含量為2.8%,具有抗氧化、防衰老作用,防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