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屎把尿的危害有哪些

  把屎把尿是中國傳統的育兒方式之一,很多年輕的媽媽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也禁不住家裡老人的堅持,把屎把尿到底有哪些危害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把屎把尿的危害,希望能幫到你。

  把屎把尿的危害

  1經常腰痛

  在把寶寶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家長都會採用傳統的“把”的姿勢,寶寶上身直立,家長握著寶寶的大腿把著。常常會看到很多時候,被“把”的寶寶的背是彎的,寶寶的腰腿部分成對摺,所有的壓力都到了寶寶的尾椎上,這對於一個脊柱沒有發育完善的寶寶來說,是多大的考驗?你有留意到你周圍有多少經常腰不好的朋友嗎?經常腰痛、背痛,把屎把尿對此是最早埋下隱患的。

  2情緒暴躁

  在給寶寶把屎把尿把不出來,寶寶的身體已經扭動甚至哭鬧,但家長依然不為所動的堅持不懈地為寶寶一把到底,全然不顧寶寶的意願,有些家長甚至會抱怨寶寶不乖,不肯乖乖地被把。其實真是寶寶不乖嗎?其實是在給寶寶把屎把尿的過程中,把的姿勢會刺激到寶寶的背部,使他因原始反射——迷路反射***我們常說的“小飛機”***的刺激而不斷的往後打挺。其次,誰願意在自己沒有便意的時候總讓人拎著去把呀?寶寶好好地在玩著,總被打斷;寶寶不想排便,可是沒有被把出便便來就要被一直把著,除了哭鬧尖叫抗議別無他法。這種感覺,就如你已經飽得要吐了還被人不斷的塞食物到嘴巴里,給你,你會喜歡被這麼對待嗎?

  3引致脫肛的風險

  痔瘡、脫肛對於成人來說不少見吧?但如果告訴你把屎把尿會給寶寶帶來脫肛的風險呢?再想想把寶寶的動作,寶寶上身直立,家長握著寶寶的大腿把著,容易使寶寶的腹壓增大,直腸容易往下滑動,引致脫肛。4歲內的寶寶都容易出現脫肛,如果你不想寶寶現在面對脫肛的風險,日後承受痔瘡帶來的煩惱,那麼好好考慮一下是否還要繼續給寶寶把屎把尿了。

  4越把越不會表達便意

  很多被把尿的寶寶,他實際上並不會很早的學會表達便意。而在我們接受家長的諮詢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很多的寶寶在被把尿後,對便意的感知並不強,不把就尿褲子,這與家長給寶寶把尿的目的明顯的背道而馳。寶寶隨著觸覺和身體感知的發展,對自己便意的感知也會越來越清楚。

  寶寶的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大概在寶寶三歲的時候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是寶寶控制大小便的基礎。但把尿卻容易給到寶寶錯誤的資訊,讓寶寶認為我不應該在感覺有便意的時候排尿,而是應該在被把的時候排便,所以使寶寶對便意的判斷出現差錯,不是根據便意排便,而是根據“把”這個動作來反射性的排便。

  5排便恐懼症

  一種總是擔心尿在身上拉在身上而不斷地主動去廁所,雖然大部分時候根本沒有便意。另一種是懼怕排便,心理上極度迴避排便。

  不就是撒個尿拉個屎嗎,至於把孩子一生給毀了嗎?早期進行過科學的引導,大部分的寶寶到3歲左右都可以自行如廁,這三年裡我們也就是多花點紙尿褲的錢、多洗幾條褲子而已。

  寶寶如廁能力發展一般會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1感知能力發育階段

  這個階段寶寶,家長應側重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寶寶發展他們的內在感知能力發展的

  2便意表達階段

  在這個階段,家長應引導孩子簡單有效的表達他們便意,及時獲得看護人的幫助。

  3肌肉控制發展階段

  很多寶寶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尿道和肛門括約肌沒有很好的發展起來,膀胱或大腸一點壓力都會導致寶寶馬上大小便。相關括約肌的發展是寶寶感知到便意後能夠等待一下自行如廁的關鍵條件。

  4自己穿脫衣褲階段

  這個階段寶寶的手要發育的足夠靈活,它們可以在夏季或冬季可以自如的穿脫褲子,不至於因無法脫下褲子而將屎尿排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