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不吃飯的危害

  早餐是日常膳食的一部分,每天吃早餐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大腸癌、結腸癌 不吃米飯,而空腹大量進食魚、肉等高蛋白質食物,不但浪費蛋白質,還增加了身體內的廢物產生。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會產生大量含氮廢物,不但增加了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還促進大腸中的腐敗菌增殖,影響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脂肪攝入過多,也容易造成結腸癌高發。

  2.大腦退化 主食吃得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遠遠不夠滿足人體需要,會導致體內重要物質的匱乏,如:葡萄糖減少就會導致大腦思維活動受影響。據研究,大腦每天需要約130克澱粉主食提供能量,若不足,可產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焦慮不安等,嚴重影響大腦思維。

  3.體毒堆積 只吃飯不吃菜,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身體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也就不足。而碳水化合物具有解毒功能,一旦缺乏,血液中有毒廢物不能及時排除,就會造成膚色黯淡、臉色難看。

  4.心血管病 由於許多蔬菜是用過多的烹調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裡,容易讓油脂攝入增多。同時,增加蛋白質和脂肪豐富的禽畜魚類的進食,也會導致體內脂肪囤積過多,不但會引起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也會接踵而至。

  5.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患者或擔心自己得糖尿病的人,會有意少吃米麵,以為這就少攝入了糖分。如果病人主食攝入量太少,處於半飢餓狀態,容易出現反應性高血糖,引起低血糖抗病能力下降。長此下去,患者身體消瘦,脂肪異生,易得高脂血症等各種併發症,給治療帶來困難。

  6.脂肪肝 喝酒吃菜不吃飯尤易損肝傷膽。即使盡量少吃或不吃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脂肪,改吃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這在抗動脈粥樣硬化方面自然有益,但酒席上控制不了油和菜的攝入量。日久就會加重體內脂質過氧化、損傷肝細胞,還可能誘發膽石症;飲酒會加重這種損害,引發或加重脂肪肝。

  吃晚飯的注意事項

  晚飯不宜常過飽

  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如果晚餐過飽,必然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其緊張工作的資訊不斷傳向大腦,使人失眠、多夢,久而久之,很容易引起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中老年人如果長期晚餐過飽,反覆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會造成胰島素B細胞負擔加重,進而衰竭,誘發糖尿病。

  同時,晚餐過飽,必然有部分蛋白質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有毒物質,加之睡眠時腸壁蠕動減慢,相對延長了這些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還有可能促進大腸癌的發生。所以晚餐不能吃得太飽,更不能暴飲暴食。

  晚飯不宜常食葷

  醫學研究發現,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經常吃素食的人,血脂較常人高三至四倍。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晚餐經常吃葷,等於火上澆油,會使病情加重或惡化。如果晚餐經常攝入過多的熱量,容易引起膽固醇增高,而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壁上,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晚飯不宜常吃甜

  晚餐和晚餐後都不宜經常吃甜食。國外科學家曾以白糖進行研究發現,雖然攝取白糖的量相同,但若攝取的時間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科學家將動物分成兩組,一組早上餵含白糖的飼料,晚上再餵普通的飼料,另一組則正好相反。前一組由於早上喂含有白糖的飼料,因此,吃完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做運動;而後一組則在晚餐時食用含白糖的飼料,因此,一吃完就休息了。它們雖然全天的白糖攝取量相同,但一段時間後,晚餐喂含白糖飼料的一組,血液中的所含的中性脂肪濃度比另一組高很多。由此可見,晚上經常攝入含糖食物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晚飯不宜太晚吃

  營養專家指出,晚餐也不宜吃得太晚,否則容易患尿道結石。不少人因工作關係很晚才吃晚餐,餐後不久就上床睡覺。在睡眠狀態下血液流速變慢,小便排洩也隨之減少,而飲食中的鈣鹽除被人體吸收之外,餘下須經尿道排出。據測定,人體排尿高峰一般在進食後四至五小時,如果晚餐太晚,到晚上八、九點鐘才進食。那麼,排尿的高峰便在凌晨零點以後。

  此時,正是睡得最香的時候,高濃度的鈣鹽隨尿液在尿道中滯留,與尿酸結合生成尿酸鈣,與草酸結合生成草酸鈣,當其濃度較高時,在正常體溫下可析出結晶並沉澱、積聚,從而形成結石。因此,為了預防尿道結石,除多飲水外,還應早進晚餐,使進食後的排洩鈣鹽高峰提到睡覺之前,排一次尿後再睡最好。

  吃飯時堅決不能做的事

  1、只夾愛吃的菜

  每個人口味不同,飯桌上有你喜歡的菜,自然也有不喜歡的。但不管是出於禮儀還是為健康考慮,都不能只夾愛吃的菜。範志紅表示,“不愛吃蔬菜的人,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容易缺失,便祕就會隨之而來。而不愛吃肉的人,不僅容易缺少人體所需優質蛋白、鐵等,還會影響身體生長髮育”。因此,飯桌上可以先吃些自己喜愛的食物,情緒上獲得滿足後,再搭配吃些平時不喜歡的菜,以滿足自身的營養需要。

  2、忽略主食

  如今,老百姓的餐桌變得豐富,米飯、饅頭、麵條這些主食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人習慣先吃菜,後吃主食,最後實在吃不下,就乾脆省了主食。常忙於應酬的人和減肥一族,主食攝入不足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但人們丟掉主食時,其實也丟掉了健康。美國最新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的人,患心臟病風險更大,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也會受到損害。楊力建議,吃飯時最好保持一口菜一口飯的進餐模式,還要適當搭配玉米、小米等粗糧。

  3、狼吞虎嚥

  很多人習慣儘可能地壓榨吃飯時間,騰出空閒去工作。在一項網路調查顯示,4000多名網友中,近九成人吃一頓飯只花10分鐘,一口飯嚼三兩下就咽,因此導致近40%的人曾因吃飯過快引發胃疼、胃脹等不適。對此,範志紅指出,如果不經咀嚼,大腦還沒提醒胃腸做好接收食物的準備,胃就一下子被塞滿了,容易造成消化代謝功能紊亂。而且,也不利於掌握食量,很可能造成肥胖。因此,建議每頓飯至少吃15分鐘,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一口飯咀嚼20次以上。

  4、冷熱交替混搭

  吃一口熱菜、喝一口冰鎮啤酒或飲料,給人一種暢爽的感覺,是現在很多人喜歡的搭配。但這樣做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陳潤花說,“一冷一熱強烈刺激胃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胃痙攣或胃痛,久而久之可能誘發胃炎或腸炎”。建議大家吃飯時,備一杯溫熱的白開水,覺得渴了可以適量喝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