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是什麼

  腹痛、嘔吐、腹脹、便祕和停止排氣是腸梗阻的典型症狀,但在各類腸梗阻中輕重並不一致。那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腸梗阻患者主要臨床表現:

  ***一***腹痛 腸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在急性完全性機械性小腸梗阻病人中,腹痛表現為陣發性絞痛。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腸管強烈蠕動所引起。多位於腹中部。常突然發作。逐步加劇至高峰,持續數分鐘後緩解。間隙期可以完全無痛,但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再發。絞痛的程度和間隙期的長短則視梗阻部位的高低和病情的緩急而異。一般而言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梗阻時嘔吐可起減壓作用,患者絞痛較輕。而低位迴腸梗阻則可因腸脹氣抑制腸蠕動,故絞痛亦輕。唯急性空腸梗阻時絞痛較劇烈。一般每2~5分鐘即發作一次。不完全性腸梗阻腹痛較輕,在一陣腸鳴或排氣後可見緩解。慢性腸梗阻亦然,且間隙期亦長。急性機械性結腸梗阻時腹痛多在下腹部,一般較小腸梗阻為輕。結腸梗阻時若迴盲瓣功能正常,結腸內容物不能逆流到小腸,腸腔因而逐漸擴大,壓力增高,因之除陣發性絞痛外可有持續性鈍痛,此種情況的出現應注意有閉袢性腸梗阻的可能性。發作間隙期的持續性鈍痛亦是絞窄性腸梗阻的早期表現,如若腸壁已發生缺血壞死則呈持續性劇烈腹痛。至於麻痺性腸梗阻,由於腸肌已無蠕動能力,故無腸絞痛發作,但可由高度腸管膨脹而引起腹部持續性脹痛。

  ***二***嘔吐 腸梗阻病人幾乎都有嘔吐,早期為反射性嘔吐,吐出物多為胃內容物。後期則為反流性嘔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部位越高,嘔吐越頻越烈。低位小腸梗阻時嘔吐較輕亦較疏。結腸梗阻時,由於迴盲瓣可以阻止反流故早期可無嘔吐,但後期迴盲瓣因腸腔過度充盈而關閉不全時亦有較劇烈的嘔吐、吐出物可含糞汁。

  ***三***腹脹 是較遲出現的症狀,其程度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小腸梗阻由於頻繁嘔吐多無明顯腹脹;低位小腸梗阻或結腸梗阻的晚期常有顯著的全腹膨脹。閉袢性梗阻的腸段膨脹很突出,常呈不對稱的區域性膨脹。麻痺性腸梗阻時,全部腸管均膨脹擴大,故腹脹顯著。

  ***四***便祕和停止排氣 完全性腸梗阻時,患者排便和排氣現象消失。但在高位小腸梗阻的最初2~3日,如梗阻以下腸腔內積存了糞便和氣體,則仍有排便和排氣現象,不能因此否定完全性梗阻的存在。同樣,在絞窄性腸梗阻如腸扭轉、腸套疊以及結腸癌所致的腸梗阻等都仍可有血便或膿血便排出。

  ***五***全身症狀 單純性腸梗阻患者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但嘔吐頻繁和腹脹嚴重者必有脫水。血鉀過低者有疲軟、嗜睡、乏力和心律失常等症狀。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的全身症狀最顯著,早期即有虛脫,很快進入休克狀態。伴有腹腔感染者,腹痛持續並擴散至全腹,同時有畏寒、發熱、白細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癥表現。腸梗阻的典型體徵主要在腹部。

  1.腹部膨脹 多見於低位小腸梗阻的後期。閉袢性腸梗阻常有不對稱的區域性膨脹,而麻痺性腸梗阻則有明顯的全腹膨脹。在腹產觸診之前,最好先作腹部聽診數分鐘。

  2.腸鳴音***或腸蠕動音***亢進或消失 在機械性腸梗阻的早期,當絞痛發作時,在梗阻部位經常可聽到腸鳴亢進,如一陣密集氣過水聲。腸腔明顯擴張時,蠕動音可呈高調金屬音性質。在麻痺性腸梗阻或機械性腸梗阻併發腹膜炎時,腸蠕動音極度減少或完全消失。

  3.腸型和蠕動波 在慢性腸梗阻和腹壁較薄的病例,腸型和蠕動波特別明顯。

  4.腹部壓痛 常見於機械性腸梗阻,壓痛伴肌緊張和反跳痛主要見於絞窄性腸梗阻,尤其是併發腹膜炎時。

  5.腹塊 在成團蛔蟲、腸套疊或結腸癌所致的腸梗阻,往往可觸到相應的腹塊;在閉袢性腸梗阻,有時可能觸有壓痛的擴張腸段。

  腸梗阻常見的治療方法:

  一、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的適應證主要針對粘連性腸梗阻、麻痺性腸梗阻。保守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一旦確診腸梗阻,立即禁食、禁水,插胃管,持續胃腸減壓。通過胃腸減壓,可排出部分胃腸道的氣體和液體.降低腸腔內壓,減少腸腔內細菌和毒素的吸收,改善腸壁迴圈。必要時可通過胃管注入100mL左右的植物油,以疏通腸道。這種方法對於輕度不完全腸梗阻多能奏效,但其缺點是較為被動,且對於重症腸梗阻往往無能為力。

  2、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失衡嚴重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常是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

  3、加強營養支援治療腸外營養支援不但是一種支援手段,使病人有條件等待病情的緩解,更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措施。營養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癥可導致腸壁水腫,影響腸蠕動功能的恢復,增加體液從消化道的丟失,甚至造成腸腔狹窄或梗阻,通過靜脈適當補充白蛋白可減輕腸壁水腫。全腸外營養有助於減輕外科手術後高分解代謝所造成的營養不良,從而促進傷口癒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援一直要維持到病人能夠正常進食後才能逐漸停用。腸外營養支援還可以為不具備手術治療條件的病人創造手術治療的條件。

  4、控制腸道及腹腔炎症可選用適當的廣譜抗生素或抗革蘭陰性桿菌的抗生素,必要時可與抗厭氧苗的抗生素聯合使用。

  5、適當使用鎮靜劑慎用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

  6、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由於腸壁炎症水腫是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診斷成立後,可酌情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以促進腸壁炎症和水腫消退。常用地塞米松5mg靜注。1/8h,應用1周左右逐漸停藥。

  7、應用生長抑素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初期,病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很大,導致大量消化液積聚於腸腔內,不但加劇了腸壁的水腫和腸腔擴張,加重水、電解質紊亂,也使腸功能的恢復受到影響。此時酌情給予適量的生長抑素可以減少消化液分泌,從而緩解腸道梗阻。

  在保守治療中,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須加以注意:一是在保守治療過程中須嚴密注意病情的變化,注意病情是加重還是減輕,二是嚴格掌握手術時機。但有一個原則可以遵循:即只要病情不進行性加重、不出現絞窄性腸梗阻,就可以繼續保守下去。尤其對於粘連性腸梗阻鬆解術後再次出現腸梗阻,保守治療是為上策。炎性腸梗阻有別於一般粘連性腸梗阻,除粘連外,腸管往往亢血、水腫、增厚,甚至腸管粘連成團塊,腹部可摸到包塊.遇到這種情況更加不可貿然手術,否則將使病情更為複雜.越發難以處理。對於此類病人應進行保守治療,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並配合中藥治療,一般2—3周後即可緩解。

  二、手術治療

  適用於各種型別的絞窄性小腸梗阻、腫瘤或小腸先天性畸形所致的梗阻,以及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具體手術方法要根據梗阻的病因、性質、部位及病人的全身情況而定。總的原則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簡單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復腸道通暢。對病因不明確的小腸梗阻,短時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常需開腹探查以找出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並根據手術中發現給予適當處理,如腸粘連鬆解術,腸套疊、扭轉復位術,小腸切開異物取出術等,發現腫瘤、壞死腸袢、炎性狹窄等應予除,小腸腸段切除應同時吻合再建,避免行小腸造瘻,特別是高位小腸。手術時操作要仔細,儘可能輕柔,避免導致膨脹脆弱的腸管破裂。腸梗阻手術時常須行術中腸減壓術。如果腸管過度膨脹影響操作,行腸減壓後便於手術野的暴露,也可減輕術後患者腹脹症狀。根據腸管是否開放可分為內減壓術和外減壓術。腹腔鏡小腸梗阻手術是最能體現微創技術優越性的手術之一。與開腹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危險性小、疼痛輕、疤痕小、恢復抉、腹腔干擾小、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腹腔鏡手術技術最適合於那些傳統的開腹手術給腹壁帶來的創傷遠遠大於腹腔內創傷的手術。由於引起小腸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腹腔粘連,這就決定了大多數粘連性腸梗阻病例用腹腔鏡手術方法是可以獲得有效和成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