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原理

  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初步建構了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雛形,又經後世醫家的發展和補充,逐漸走向完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繫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鍼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中醫養生方法

  一、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二、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迴圈,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三、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四、中醫養生六字訣:“噓、呵、呼、呬、吹、嘻”。

  六字訣是一種吐納法。它是通過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脣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牽動不動的臟腑經絡氣血的執行。六個漢字的標準口型及相應臟腑關係如下表所示:

  噓xū肝牙目疾、肝腫大、胸脅脹悶、食慾不振、兩目乾澀、頭目眩暈等症。

  呵hé心舌心悸、心絞痛、失眠、健忘、盜汗、口舌糜爛、語言塞等心經疾患。

  呼hū脾喉腹脹、腹瀉、四肢疲乏,食慾不振,肌肉萎縮、面板水腫脾經疾患。

  呬shī肺齒口乾咽痛、痰多等肺經疾患。

  吹chuī腎脣腰膝痠軟,盜汗遺精、陽痿、早洩、子宮虛寒等腎經疾患。

  嘻xì三焦牙三焦不暢而引起的眩暈、耳鳴、喉痛、胸腹脹悶、小便不利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