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法的簡介

  剛柔法,又名紙篷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兼陰柔之氣。此功完全練拳部,雖曰硬功,但實系軟硬相輔之法,故曰剛柔法。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剛柔:源自《周易?繫辭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在傳統武術中常用“剛柔”作為對立而統一的矛盾雙方的代稱。例如,堅實、沉穩、抗力、顯露於形等為剛;虛軟、輕靈、化勁、隱藏於內等則為柔。武術理論認為純剛易打、純柔易痿;講究“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和“剛柔相濟”。

  2、剛柔相濟:武術運動中對勁力運用的要求。剛勁與柔勁交替使用,稱之為“剛柔相濟”。在武術傳統技法中,一般剛為陽勁,柔為陰勁。也有把明勁稱剛勁,暗勁稱柔者。“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又成為各類拳派共同的要求。與此同時,把一剛到底或一柔到底,看作是勁道上的缺陷。各門各派在剛柔比重上,不盡相同。有剛柔參半,有七剛三柔,有三剛七柔,也還有外剛內柔和外柔內剛等不同的勁道要求。馬鳳圖著《遊藝錄?渤海通備八極合讚》中有:“嶽山八極,開門短拳,七剛三柔,龍翔虎潛”。

  剛柔法的練習

  初練之時,以敗紙用細繩緊束之,使成一磚形。其寬窄大致二尺見方,兩側略長,正中系以長繩,用為拉挽之具。此物即稱為紙篷。將紙篷置於長桌之上,桌長約兩丈,闊約三尺,兩端之板,釘固於架,中間有活落橫板十數塊,可以移動抽去。習技者先在桌之一端處,踏正馬步或弓步,左手拉住長繩,右手則握拳將紙篷向外猛擊。初時僅略見移動,及後漸能向外躍出,於是紙篷隨拳出後,即用左手所持長繩,向後倒曳,將紙篷拉回,然後再擊再拉,至力盡而止,或左右手相易而行之。

  每日晨昏,練習一次。在初之篷,全系敗紙,重不逾二十斤,擊之尚易。其後於紙中裹鉛,逐漸加重,至數十斤或百斤為度。至此,如篷能應拳出而隨手收回,功已大半告成。然後,更將中間活路之板,抽去最狹之一塊,使長桌中露出縫隙,依前法將紙篷系挽,初必不能應拳而過,應手拉回,數月之後,始能躍過。然後再抽去一塊,依法練之,逐漸將活路之板抽盡,長桌中間,露出丈餘之隙地,紙篷能應拳躍過,應手拉回,憑空來往,不致墜落,則全功告成。以之擊人,雖不如馬鞍功重傷,而人必顛撲於二丈之外。若敵眾我寡時,用此功擊之,最易取勝。

  相關少林七十二藝

  根據《少林拳譜》記載,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種硬功、三十六種柔功,又稱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內功,均在少林寺祕傳,但無詳細文字記載。現在所說的"少林七十二藝"通常被認為是少林功夫的總稱。常在傳說和近代的武俠小說中被稱作神功。

  少林七十二藝的名稱分別是鐵臂功、排打功、鐵掃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銅砂掌***竹葉手***、蛇形術***蜈蚣跳***、提千斤、羅漢功、鐵頭功、四段功、鐵布衫功、雙鎖功、上罐功、石鎖功、鐵珠袋、千斤閘、鞭勁功、分水功、玉帶功、鷹翼功、跳躍法***登高超遠法***、霸王肘、一指金剛法、拔釘功、一指禪功、石椿功、金鐘罩、鐵牛功、旋風掌、臥壺功、拔山功、金龍手、推山掌、踢椿功、鷹爪功、斬魔劍、玄空拳、金砂掌***摩擦術***、鐵砂掌、飛行功、槍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五毒手***、飛簷走壁法、一線穿、躥縱術、金鏟指、揭諦功、梅花椿、拈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閃戰法、金刀換掌功、輕身術、鐵膝功、***術、穿廉功、浪裹功***泅水術***、點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遊牆術、門襠功、翻騰術、布袋功、蛤蟆功、千層紙功、彈子功、鎖指功、追風掌功、軟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