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拳法身法的簡介

  武式太極拳在我國太極拳歷史上已有多年,武式太極拳的特點很多,很多人都喜歡練習武式太極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武式太極拳的簡介。歡迎閱讀!

  武式太極拳的簡介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拳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更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武式太極拳,樸實無華,人稱乾枝老梅。與人交手,不重招數外形,注重接勁打勁。

  練習武式太極拳要求用意氣的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注重的是內勁的走法,從而達到制人而不傷人的境界。

  武式太極拳融儒家文化、道家養生、中醫保健、武術強身於一體,具有增壽益智、祛病健體、美容塑身的功效。

  常練武式太極拳,能有效“緩解精神壓力,祛除生理疾病”,對治療疲勞綜合症和慢性病有顯著效果。

  武式太極拳拳架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體態端莊、氣勢騰挪、開合有致、緊湊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極拳術,尤其適合高階知識分子階層養身、強身、修身。

  武式太極拳中的無極樁,被現在很多人當做基本功來學,武式太極拳的特點巨多,需要不斷地學習。

  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 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後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

  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術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溫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趙堡太極拳月餘,得其精妙,並從陳青萍處得王宗嶽《太極拳譜》,讀後大悟。

  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會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並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

  此式既不同於陳式架和趙堡架,雖然能找到很多趙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並反覆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畲***技藝最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著後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祕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

  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式太極拳的拳法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

  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鬆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

  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

  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

  提頂有益於氣血執行,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

  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鬆垂,腰肌寬舒,尤如懸吊一般。

  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鬆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

  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湧,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鬆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

  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鬆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裡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

  肩鬆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鬆,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鬆肩之同時,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貼身。

  “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性,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鬆;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鬆肩、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鬆垂,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鬆,肘端也易隨之上抬。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

  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鬆肩、沉肘做得好,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鬆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會受到影響。

  手型

  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手型有三種,就是掌、拳、勾。

  步型

  武式太極拳的基本步型分為開立步、弓步、虛實步、側弓步、僕步、獨立步、跟步、實轉步、扣步九種。

  軀幹

  軀幹的形態也稱為身形,武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裡是指人的頭、肩、胸、臀、腰五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