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玉書法作品

  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永豐鄉人,晚號貞鬆老人、鬆翁。祖籍為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出生在江蘇省淮安縣。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羅振玉生平經歷

  羅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鬆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後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後逃亡日本,後曾參預製造偽滿洲國活動。書法善篆、隸、楷、行,是創以甲骨文入書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題跋精嚴工穩。曾蒐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編著有《貞鬆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三代吉金文存》等。

  羅振玉5歲入私塾,跟隨乾嘉樸學的傳人李岷山讀書,15歲學作詩詞,16歲中秀才。自幼對經史、訓詁潛心學習,留意金石名物,尤傾心於經史考據之學,研究經史文字。20歲起專力研讀古碑帖,寫成《讀碑小傳》,由此開始著書立說。

  1890年,羅振玉在鄉間教私塾。甲午戰爭之後,他深受震動,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增強國力,於是潛心研究農業,與蔣伯斧於1896年在上海創立"學農社",並設"農報館",創《農學報》,專譯日本農書。自此與日本人交往漸多。1898年又在上海創立"東文學社",教授日文,與梁啟超齊名的大學問家王國維便是東文學社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農務局兼農務學堂監督。後任武昌江楚編譯局幫辦、上海南洋公學虹口分校校長,並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兩廣總督岑春煊聘為教育顧問。翌年,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任監督。1906年調北京,在清政府任學部參事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羅振玉攜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間著述《殷墟書契》前編、後編及《菁華》等,並由王國維協助,撰成《殷墟書契考釋》及《流沙墜簡考釋》。

  1919年春回國,在天津舉辦京旗賑災事務。

  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敦煌經籍輯存會"。

  1924年應清廢帝所召,入值南書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馮玉祥驅逐出皇宮,他與陳寶琛將溥儀偷送到日本使館。

  1925年使館庇護下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儀祕密遷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張園,後因功被委為顧問。

  1928年末,遷居旅順。大雲書庫。內藏《大雲無想經》和碑碣墓誌、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30餘萬冊。

  1932年3月,參加溥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典禮,並代溥儀向外賓致答詞。偽政權任命他為參議府參議,後改為臨時賑務督辦。翌年6月,任監察院院長,滿日文化協會常務理事。

  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制,被邀為大典籌 備委員會委員,受到"敘勳一位"的封賞。

  1936年任滿日文化協會會長。

  翌年3月,羅振玉返回旅順寓所,繼續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蒐集和整理過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羅振玉以他的博學,先後培養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濟、關百益、孫寶田及他的兒子羅福葆、羅福頤等人,使之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學有建樹的專家。另外他對校勘學、目錄學、姓氏學、宗教學、也多有建樹並著述留傳後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種,刊印書籍500種以上。

  羅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九一八事變後追隨溥儀,出任滿洲國參議府參議、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受當時人批判為"漢奸"。

  1940年5月14日在關東州旅順逝世,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