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才會聽

  怎麼樣說孩子才願意聽,願意改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孩子聽教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孩子聽教方法

  1、一天內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內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2、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內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更好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而乾脆放棄嘗試。其實,對於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要適當的寬容對待孩子,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4、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

  最後,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後果。例如孩子經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後只能玩別的。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終要承擔沒的玩的後果。該孩子承擔的,我們家長儘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家長提醒沒有效時,不妨放手,孩子自己會“吃一塹長一智”。

  家長如何“批評”,孩子才會聽

  1適用批評的場合

  對於孩子的行為,應該說犯錯誤是常態,把事情做對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沒有被教導或沒有被警告,那麼他做了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是所謂的“錯事”,是不應該被指責的。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錯誤,那麼你批評他,他會不服而產生逆反心理,以後你正確的話他也聽進去了;或者把他給批傻了,下次什麼也不敢做了,變得唯唯諾諾,自卑怯懦。所以對孩子進行批評的場合是:

  ***1***孩子對其所犯的錯誤是明知故犯;

  ***2***該錯誤行為是初犯,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習慣。如果形成了穩定的壞習慣,批評這個工具就失效了,並且會越批越嚴重。

  2批評的矛頭只能針對“行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不應該做出“撒謊的行為”,而不能說孩子因此就是一個“撒謊的人”。我們必須瞭解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當我們批評孩子的行為時,那意味著只要他不再做此“行為”就可以了,他還可以成為一個誠實的孩子;而當我們說孩子是撒謊的“人”時,那就意味著今後他無論怎麼做沒有用了,都無法成為一個誠實的人了。

  這等於給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覺徹底沒希望了。並且當我們破壞性地批評孩子時,扼殺的是孩子精神人格,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貶損的是他的自我價值,使他失去改掉缺點把事情做好的動力。

  3批評公式: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期望。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該掉缺點,以後不再重犯,並且能夠做對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必須把批評的步驟都做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要實施一次有效的批評,必須做到:

  ***1***陳述事實。

  就是說要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這是批評他的前提。

  ***2***確認可罰性。

  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批評他,確認錯誤的嚴重性和對孩子以及別人傷害性,給出批評的理由。

  ***3***表達感受。

  主要是表達痛苦與憤怒的感受,這是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讓孩子找到痛苦,讓他把他的錯誤行為與痛苦連線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

  這是說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了,但是你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並沒有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改變了你對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為”雖然出了錯誤,但是他的“人”還是個好人。這樣他才有改變缺點和錯誤的動力。

  ***5***表達期望。

  這是告訴孩子,儘管他犯了錯誤,但是你依然對他有信心,並且你還期望他能夠好起來。這是他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