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冬至吃什麼

  相信不少人都很好奇,上海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對於冬至這個傳統節氣,它的飲食習俗與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到底,小編為您介紹。

  

  1、團圓飯

  上海人尤重冬至,舊時,大人家有拜冬大典,須往西門內萬壽宮拜牌。晚間設亭祭先,叫做“冬至亭”,祭畢,家人吃團圓飯,口宣吉語,故有“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之說。

  一般市民則冬至夜全家合聚歡宴,滿滿一大桌,邊吃邊聊,推杯簪影,其樂融融。親情、友情、愛情感情在杯簪之間聯絡和加深。一年的疙瘩矛盾不知不覺煙消雲散,一年疏遠了的親情、淡漠了的友情再度被續上。

  2、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糖、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3、甜白酒

  甜白酒為醪糟的一種,是常州著名特產,其以大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後,撒上甜酒麴,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放置在溫暖乾燥處。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約需3-5天即成甜白酒。甜白酒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4、花糕

  舊時上海人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釀的甜白酒、湯圓外,新蒸的花糕也是必不可少的節令食物。花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慄、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

  5、八寶粥

  上海人冬至日還有吃八寶粥的習慣,這個是聽說來的,不知道準確不,不過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是有的,但是八寶飯是與赤豆糯米飯不一樣的。傳說,上古時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兒子不學無術,而且作惡多端,後來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還要變成疫鬼來禍害百姓,不過,此鬼最怕赤豆了,於是百姓紛紛在冬至這一天來煮赤豆飯吃,藉以來驅鬼避邪,防災去病。

  6、服膏方

  上海人過冬至節除了要吃湯圓、赤豆糯米飯,還要服膏方、喝補酒,外出的人要早點歸家,相聚一起共敘天倫親情。上海人還說,冬至時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為什麼小鬼的會出來活動。

  膏方分為外用和內服兩種,主要有滋補作用,如人蔘、黃芪、當歸等滋補藥,還可以根據個人體質針對性地給藥,如果脾胃虛寒,還可以加些大棗,腎虛可以加核桃。有的女性冬天特別怕冷,此時要講究溫補,用紅參、桂圓等藥材;有些人愛出汗,大便乾燥,屬於偏熱,要清補,用百合;脾胃功能差的人要用調補的方法。

  各個地方冬至的習俗

  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

  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6、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7、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