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的來歷是什麼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舞龍來歷吧。

  舞龍的來歷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的基本介紹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這是因為,“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舞龍的相關習俗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 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舞龍的南北風格

  南龍,故、顧名思義,在江南一帶發展出來的舞龍形式。南龍的龍身比較重,龍頭在整條龍最重的部份。南龍的風格在有氣勢。因為它的重量關係,所以動作上說,沒有像北龍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體力上。引南龍的在一顆龍珠一個人,而加上龍身,通常就要有十個人左右,龍身大約長九米。由於南龍不追求靈活,所以,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長龍。龍頭大細,亦因應龍身長短而改變。在製作上,南龍比較傳統,龍頭用竹紙紮。傳統的龍身花紋是用布縫上去,而比賽龍的龍身花紋,為求輕巧,也是在布上畫出來的。大部份都在採用畫上去的方法,甚至在電腦配合縫出來。

  北龍在江北一帶發展出的風格。以龍身來說,北龍龍頭比較細小和輕巧,用料可以在傳統的紙紮,或者比較新穎的用輕身的膠質,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動作,譬如:左右翻騰等等。有別於南龍,北龍的動作範圍細多,故而所要求的體力亦相對降低。北龍的動作,通常都適宜在漆黑環境中進行。

  舞龍的簡介

  人們在喜慶日子裡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時至今日,舞龍經過不斷髮展和改進,經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中雲端,時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龍珠及鼓樂襯托,成為一種集武術、鼓樂、戲曲與龍藝於一身的藝術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