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班幼兒育兒知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接受,而瞭解它所涉及的大班早教內容更是爸媽應該關注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早教知識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使之早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歸納來說,有5個早教區域,這5個方面都要涉及到,但不是平均進行,而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時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所在的房間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不要避開人的聲音,而且要有音樂存在。

  嗅覺:讓寶寶聞各種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有意識地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所感受。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爸媽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落落大方、行事禮貌;並創造機會比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帶寶寶串門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了自信心,而且為其高明的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迴應,比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這一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4進行體能訓練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有條件的家庭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開始注意這方面的訓練,比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滑冰等。根據對中美兩國兒童的調查,在身體運動、發展體力方面,中國兒童明顯不足。

  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敢等品格。

  5訓練勞動製作

  從猿到人的標誌就是:開始用手使用和製作工具。人的個體成長也是需要勞動和製作的。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的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手權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寶寶,讓他在做紙工、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的環境意識

  玩具壞了買新的,甚至有些玩具只有輕微破損就被扔掉了,這樣雖然刺激了市場消費,可是玩具大量使用的塑料丟棄以後也給環境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日本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士多年前就開始嘗試為市民提供玩具修理這項服務,孩子們親切地稱其為“玩具醫院”。那裡的“醫生”都是一些退休後樂於發揮餘熱的志願者,他們受這種工作的公益性的激勵,但更多的還是專注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環境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東京都目黑區玩具醫院每週日下午開放,經驗豐富的醫生們修理送來的損壞玩具,他們都是志願者當然提供的都是免費服務。可是服務內容並不因為免費而簡單容易,這些玩具無論是模擬的還是數字的、簡單的還是高技術的,設計者都未考慮維修的方便。“如果兼顧修理時的方便就要增加成本,”74歲的玩具醫師田中昭一說,“現在大多數玩具都在海外生產,採購廉價的當地產零部件,返銷國內以後,沒有哪個製造商願意承擔修理義務,同時,他們不像家電產品經銷商那樣要受附加環境稅的約束。”

  醫院開業以來,田中一直是醫生隊伍中的成員。最初,只有一兩名志願者修理玩具,如今,已發展到18個成員,其中12人每週日都來醫院工作。他們都沒有在玩具行業工作過的經歷,不過他們都喜歡玩具,最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愛惜公物和個人財物。對這些醫師來說,最困難的工作是修理已被拆過的玩具,玩具的主人往往在無意中丟失了一些細小的部件和彈簧,醫師必須首先想象出它們最初的模樣。“這個工作就像猜謎,但也是最吸引人之處。”田中笑著說。

  有時因為缺少部件或其他原因,玩具需要“住院”接受處理,但這種住院同樣也是免費的。東京都目黑區政府每月撥給這家醫院的材料費只有6000日元,而兒童、父母和志願者因此得到的歡樂卻遠遠超出這微不足道的一點投資。

  同普通的社會上的醫院一樣,光臨這裡的有老少婦孺各色人等,父親幫孩子修理陳舊的遙控玩具、祖父母為孫兒修理老式的音樂盒,還有一些老年人帶來他們收藏了幾十年的錫制玩具或是飽含兒時情結的洋娃娃。但是,像他們這樣看著破損的玩具感到心疼並將其帶到醫院裡來的人並不多。對大部分人來說,任何東西只要不能用了就扔掉,一次性商品的流行更助長了這種暴殄天物的壞習慣,玩具醫院這一新事物正在努力扭轉這種不良風氣,哪怕一些微不足道的方式,但我們樂在其中。看到心愛的玩具修好了,原本眼淚汪汪的孩子們嘴裡不停地感謝,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看著孩子離去的身影,田中自語道:“我們必須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這個地方。”他希望和更多的孩子分享珍惜財物,減少垃圾所帶來的快樂。在日語中有一個詞彙叫“毛踏依納矣”,意即“浪費”,其實,這個詞的原始語意表達的是對大自然的饋贈或對他人正直品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資源匱乏的日本,物盡其用是一種民族的共性,在這種充滿愛心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努力為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尋找新歸宿。“不得暴殄天物”的觀念還體現在餐桌上,許多人認為飯碗中剩下一粒米都是不禮貌的。可是,現在人們普遍擔憂的是這種傳統品質正在喪失。

  :電腦時代讓寶寶輕鬆“觸電”

  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腦時代,爸爸媽媽們渴望著孩子儘早接觸電腦。卻也擔心電腦會損害孩子健康。目前英國爸爸媽媽在電腦教育專家的建議下,明智、科學地引導孩子步入電腦世界所遵循的原則,值得我國的年輕媽媽借鑑。

  不急於求成

  孩子學電腦和學鋼琴、學外語、學畫圖一樣,也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父母切不要因為孩子在學電腦上起步較其他孩子晚而要求孩子速戰速決。也不要自以為孩子聰明過人而定下“硬指標”,期望他幾天就學會電腦。

  選擇合適軟體

  不少幼兒,尤其是女童,抽象思維能力尚不發達,對枯燥乏味的“電腦語言”往往感到興味索然,因此選擇合適的軟體至關重要。首先,應選擇那些寓教於樂的軟體,以保證孩子能長時間地對電腦保持濃厚興趣,而不只是簡單地把教科書搬到電腦螢幕上。其次,不要迷信軟體包裝上的文字說明,最好親自演示一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切瞭解其難易程度,同時也可徵求孩子是否喜歡。此外,為孩子選擇的軟體種類可以多一些,不僅選擇供孩子“學”的軟體,還須選擇更多供孩子“玩”的軟體。原因很簡單:孩子學電腦不光是學知識,學電腦本身更是一種“大腦體操”,可促進幼兒的思維更為活躍、積極、準確、周密、理性。

  組織比賽

  把年僅四五歲的孩子關在家中孤零零地學電腦,時間長了必然熱情大減。爸爸媽媽可常常把孩子的小夥伴請來,有意識組織一些小型的比賽,以增加孩子學電腦的興趣。此舉還有一個好處:提醒小不點們,除了五彩繽紛的電腦世界之外,還有更重要、更精彩的人類社會,以避免孩子一頭扎進電腦之中不能自拔,最後淪為不近人情的“電腦狂”。

  指導孩子

  將電腦與實際相聯絡

  引導孩子運用電腦來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水平較高的還可指導他們自行設計程式,為的是幫助孩子認識電腦只不過是人類用以改造世界的一種工具,既不是神祕莫測,也不是法力無邊。

  注意孩子是否出現異常

  幼兒如過度痴迷電腦,往往會出現諸如視力減退、食慾不振、精神困頓、注意力難以集中、頭暈腦漲、面板失去彈性等症狀。此時,應要求甚至強行命令孩子減少和電腦的“交往”,轉而多多參加其他活動。英國父母要求孩子遵守的“三大紀律”包括:在電腦前學習或遊戲一小時之後便外出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每天保證有一小時的日光浴,每次使用電腦後須洗手、洗臉。

  制訂特別食譜

  由於學齡前幼兒比學齡後少年兒童更易遭到異常環境的負面影響,父母應為小小電腦迷制訂營養豐富的特別食譜,其中的要點包括:補充比平常更多的水分***因為長時間地受熒光屏照射面板極易乾燥***,吃好早餐***以保證身體攝取足夠的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午餐以魚、瘦肉、蘑菇和豆類製品等高蛋白食物為主,晚餐則以低脂食品為佳***即以新鮮水果和蔬菜為主食***,此外還須額外補充蛋黃、魚頭、果仁等富含磷脂的食品,並多食胡蘿蔔、牛奶和西紅柿等“護眼食品”。

  購置電腦不必“一步到位”

  英國爸爸媽媽為孩子購置電腦時普遍遵循的一個原則是:不求最好、最貴的,即不必“一步到位”,在配置上夠用便可。因為在電腦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追求所謂的“一步到位”既浪費金錢,而且並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