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怎樣教育孩子

  一般來說,母親自身的教育素質影響對子女的教育水平,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日本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本母親教育孩子方式

  1、孩子1歲前學會吃飯。

  孩子們在一歲以前就自己學習吃飯了。為了減輕他們弄髒飯桌以及地板的程度,日本媽媽給孩子穿上塑料飯單,在椅子下鋪上報紙。為了便於他們抓握食物,有時候給他們準備適合抓握的小飯糰以及切成小塊的蔬菜,便於他們自己學習吃飯。飯桌上總是備有溼手巾和餐巾紙,孩子自己弄髒了桌子馬上就會模仿大人擦乾淨。

  2、比大人少穿一件。

  日本媽媽認為,小孩的體溫比大人高一點,活動量又大,如果穿得太多,出汗了反而容易感冒。在日本幼兒園,會經常見到冬天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用乾毛巾摩擦身體,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卻穿著及膝短裙。他們以這種方式在寒冬裡鍛鍊身體、以增強抗寒能力。

  3、習慣比排名更重要。

  日本沒有像中國那樣,早教氾濫,不少日本媽媽認為,成績排名不是最主要的,他們會更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這才是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的。

  4、把家務當遊戲。

  一般日本家庭在平時做料理的時候,孩子都要打下手,比如擺西蘭花、切蔬菜、攪拌、下面條等。幫媽媽揀菜、洗菜,這些勞動在孩子眼裡是在做遊戲,但從中增長知識,從小培養了愛勞動的習慣。

  5、孩子從小懂得節儉。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裡多有錢,也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腳。日本孩子不隨便買東西,除了給朋友買禮物,儘量避免給自己買什麼。一次一個日本孩子為了省下大約7元人民幣的日元,不顧勸阻,竟然跑了很遠到自動販賣機那裡買回來所需物品。

  6、儘早學會當家。

  有些日本家庭,在孩子十歲左右,會嘗試讓他們自己當家,比如給他們一週的生活費,讓他們獨立為家人負責準備一週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買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為買菜做計劃、學會了記賬、還學會了如何做飯會更可口、好看。

  日本媽媽教育孩子的的10條準則

  01. 必須對見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別人任何恩惠和幫助必須口頭或者書面表示感謝,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一定要當場道歉。

  02. 公共場合***除了可以放開玩兒的地方以外***說話音量控制在不讓第三個人聽到。

  03. 不願意告訴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媽媽;不願意告訴媽媽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爸爸。但是不能對兩者都不說。

  04. 不許撒謊騙人,否則你會失去朋友家人最寶貴的信任,讓你後悔一生。

  05.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工具和牙,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媽媽則希望你能打贏。

  06. 掉在地上的硬幣可以揀起來拿回家積攢起來,但是錢包卻不能據為己有。

  07. 別人真誠款待你吃東西,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可以說“我吃飽了”,但是絕對不能說“很難吃”。

  08. 任何食物和東西都是有生命的,絕對不能想吃就吃,想扔就扔。

  09. 必要時遵從集體和權威的意見,但是內心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想法。

  10. 每個人都和他的名字長相一樣都是不同的,用不著和別人比較。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警言

  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5.瞭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6.人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8.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慾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因為哭對他是種運動,哭會使他增進食慾,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9.即使捱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總要在各個階段受到不同的打擊,面對打擊自制力的有無與強弱非常關鍵。從小總是捱打的孩子則從小就習慣了打擊,長大後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狀態。

  10.讓所愛的孩子外出旅行。這裡的旅行不是觀光,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不體會到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鍊,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吃些苦。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真的一無所成,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11.愛孩子,批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就會成才。

  12.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獨立地生活,保護者可以安心地離開孩子身邊。孩子遇到問題,應讓他自己想想。人的發展就像上臺階,不自己上一個臺階,就無法學會那個階段的東西。

  13.教育是非常花費時間的工作,教育的效果往往要等到10年或20年以後才可知曉。

  14.知能教育和人格教育不能分開。

  15.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自我主張,敏銳的感受應徹底去接受,積極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