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大班育兒知識文章

  秋季是很多疾病發病率較高的季節,由於早晚的溫差增大,氣溫的不穩定性等原因,大班孩子很容易就會生病。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警惕寶寶常見病

  秋季是很多疾病發病率較高的季節,由於早晚的溫差增大,氣溫的不穩定性等原因,寶寶很容易就會生病。秋季有五類常見病,家長應予以重視,要積極進行預防,不要等寶寶生病後再進行治療,這樣孩子受罪家長也跟著著急。

  秋季常見的五類病症

  一、感冒

  由於秋季溫差較大,並且氣溫忽冷忽熱,寶寶很容易患上感冒。感冒的病症之一就是打噴嚏。家長要注意給寶寶保暖,不要讓寶寶受涼。要關注寶寶的體溫,經常給寶寶洗手,及時做好個人衛生清潔。

  二、腹瀉

  秋季腹瀉對於寶寶來說是很痛苦的,並且沒有什麼藥物可以醫治。因此,如果寶寶出現了腹瀉的情況,家長要予以重視,要為寶寶的餐具進行消毒、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服。並且要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

  三、呼吸道感染

  在秋季,寶寶很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從而導致哮喘。患有哮喘的患兒,應隨身攜帶藥物,並要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

  四、咽炎

  秋季天氣乾燥,寶寶出汗減少,於是很多寶寶喝水也就減少了。而咽喉乾燥會引發細菌滋生,從而產生咽炎、氣管炎。因此,家長要多讓寶寶飲水,不要讓寶寶喝飲料,因為飲料中含有過多的糖分,並不能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同時要注意室內的溼度,如有必要可新增加溼器。

  五、過敏性皮炎

  由於秋季空氣中出現很多過敏性物質,如果寶寶抵抗力弱就很容易患上過敏性皮炎。因此家長要注意室內環境的清潔,定期打掃居所的灰塵,並要定期清潔寶寶的玩具與被褥,從而抑制蟎蟲與細菌的滋生。

  要想避免生病,提高寶寶抵抗力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家長要注意不要給寶寶吃的過飽,這樣可以維持寶寶的脾胃正常工作。

  其次,秋天不要過多過早的給寶寶新增衣物,要讓寶寶適當的“凍”一些,可以增強體質。

  並且,要注意飲食的清淡,主要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可以適當新增熱量高些的食物,增加寶寶的體能。

  除此之外,不建議為寶寶吃過多的補品,有的家長為了讓寶寶身體強壯,讓寶寶食用冬蟲夏草、海蔘等補品,這樣大可不必,寶寶還會有可能不受補而引發其他疾病。

  :孩子抽動症有什麼症狀

  孩子抽動症是什麼症狀,很多父母可能不是很瞭解。爸爸媽媽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有的孩子可以健健康康,有的孩子卻要忍受疾病的困擾比如:抽動症。所以瞭解孩子抽動症的發作,這是家長必須要知道的。那麼,抽動症會表現出哪些症狀呢?

  我女兒今年年初開始,每天晚上在入睡前,都會不自覺地聳動肩胛骨,而且比較頻繁,除此之外,平時偶爾也會有撅嘴現象。為此,我曾帶女兒跑了多家的神經內科,做過頭部CT、腦電圖及微量元素檢查,都未顯示異常。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認為小孩之症狀與抽動症非常相似。兒童抽動症一般多在少年期發病,90%在10歲以前第1次發病,男孩多於女孩。主要表現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撅嘴、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如聳肩、扭頸、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症狀更明顯。

  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度、責備過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視或環境中出現緊張氣氛等,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產生矛盾心理,抽動行為即是心理上矛盾衝突的外在表現。另外,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也可能會誘發此病。

  有些抽動行為可短時間內自愈或經治療而痊癒,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一直到成人。由於抽動症症狀的表現常被小朋友們嘲笑,使孩子產生自卑,性格變得內向,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願與人接觸,甚至對嘲笑者產生報復、敵視心理,進而可能出現傷害別人的行為。

  抽動症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少見於成人。晚至成人發病的病例報道很少。父母對待孩子的抽動症狀,家長一定要仔細辨別輕重,如果症狀嚴重,還得送孩子去醫院諮詢醫生,嚴重者還需要藥物治療,由於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孩子得心理焦慮症怎麼辦

  如今,焦慮症、孤獨症等各種心理疾病發病年齡越來越趨向於低齡化,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孩子:他們的情緒經常失控,生活中常伴隨驚恐,心悸,煩躁等負面情緒。有些孩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會表現得歇斯底里,到了入學年齡表現出對學校的恐懼,甚至厭學逃學,父母著急卻又束手無策。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它是兒童時期無指向發生的莫名恐懼與不安,患兒對外界細微的變化表現得過於敏感多疑,煩躁不安。這類疾病主要與心理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有關,這類兒童往往性格內向,感情脆弱,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

  根據發病的形式,兒童焦慮症可分為以下幾種:

  環境性焦慮

  有些家庭成員長期不和的家庭,長輩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加註在孩子身上肆意辱罵或者把孩子當成傾訴物件,長此下去,孩子容易變得焦慮脆弱,不愛與外界接觸。

  境遇性焦慮

  當自己身處的環境突遭變故,如父母突然離異,發生意外事故,災害等,兒童心理承受不住,會產生焦躁的情緒,並伴隨噁心乾嘔,失眠多夢,大小便失禁,腹瀉等一系列生理放映,但這類兒童的症狀往往隨著時間的過去會自然消失。

  素質性焦慮

  這類兒童的神經系統往往功能紊亂,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適應能力比同齡正常孩子弱。有的則是父母本身就是焦慮症患者,焦慮可遷延不愈,對孩子造成惡性迴圈。

  分離性焦慮

  當與親屬特別是與母親分離時,孩子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更易發生的獨生的孩子身上,當父母有事外出時,孩子既擔心父母,又害怕獨自呆在家中,心煩意亂,無心學習。

  期待性焦慮

  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難以達到設定的目標,害怕受到父母的指責而整日提心吊膽。這類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有些學校盲目追求升學率而罔顧兒童心理健康,給學生太多學習壓力,使得孩子整日處於高壓狀態,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患焦慮症的兒童對學習缺乏信心,心理素質薄弱,常表現出膽怯,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我判斷能力,有明顯的社交和適應障礙。長期這樣,患兒可能形成抑鬱陰沉、自卑感強等人格特徵。因此,我們應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時矯正。

  首先,應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父母在生活應該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盡力營造一份和睦的家庭氣氛。在輕鬆愉快的家庭環境中,患兒可減少焦慮的情緒,性情更加平和溫順。

  其次,應改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師應端正教育態度,不可一味趕進度讓孩子承擔太多精神壓力,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水平,遵循“量力而行”的適度原則,提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多鼓勵孩子,這樣,患兒就可以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總結:生活中太多的壓力不應該讓孩子來承受,應當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溫馨的環境平日應多鼓勵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細微的心理變化,對於患兒,家長要更多一份愛心,以心理支援為主,藥物輔導為輔。幫助孩子擺脫負面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