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致富名人模範故事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看看那些名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普通人的逆襲:從下崗工到產值上億的企業家

  在中江,只要說起代明生,人們都不陌生,因為他的路燈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大年初八,工人們還沒有正式上班,代明生已出現在辦公室,忙開了。

  從最初在絲綢廠打工到後來下崗,再到白手起家創業,今年48歲的代明生已是德陽中江一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的總經理。他說,當年創業最艱辛時都想放棄了,是一幫老夥計的支援讓他挺了過來。直到現在,代明生還是喜歡沒事時就泡在生產車間,“這樣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1987年,剛滿19歲的代明生來到中江縣凱江絲綢廠,當上了機修工。這個踏實肯幹的小夥子用5年時間,成長為技術科科長。

  可天有不測風雲,隨著絲綢廠破產改制,代明生下崗了。他跟幾個同事在外承包安裝燈杆,看到了市場商機,於是琢磨著自己搞生產。

  沒有技術,代明生便到江蘇丹陽一家燈杆廠打工,順便“偷師學藝”。幾個月後,他回到中江開始創業。買不起彎曲鋼管的專業裝置,他就用土辦法來試驗,最後發現用捲揚機拉彎很實用,且成本只有採用專業裝置的十分之一。

  有了產品,他們又四處找市場,最終在綿陽安縣秀水鎮賺到了第一桶金——差不多20萬元。從秀水為起點,他們拿下了周邊鄉鎮的燈杆彎臂業務,並由此一步步拓寬市場,走出省外、走向全國。

  如今,代明生的企業年產值已上億,其燈杆產業已發展到第四代。指著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說,專案建成後,將年產整合式LED模組10萬套、一體化LED節能照明產品10萬套。

  代明生說,自己是踩著黃泥巴長大的農民,已習慣了生產車間的生活,“只要不在辦公室,不跑業務,我就到車間和工友們一起燒電焊,琢磨創新的事兒。”

  從機修工到下崗工人,再到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家,代明生已實現了“普通人的逆襲”,可他依然喜歡走進生產車間鑽研琢磨,如今公司已取得80多項專利,“在西南地區,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產品。”他說,只有在生產一線,才能把技術和產品結合起來,摸著電焊機切割機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二

  股災之下他和小夥伴們 用一個模型將150萬

  變成750萬去年的股災讓不少股民損失慘重。然而,他和小夥伴們用一個數學模型運作的資金,卻幾乎毫髮無損,還有正收益,這或許就是量化投資的魅力。而他就是實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凌山,一個敢想敢幹的85後創業者。

  興趣是成功最初的開始

  2009年,凌山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後,進入某大型商業集團從事技術工作。每天監控裝置、維護網路的工作,讓他覺得難以忍受。

  凌山說,自己從小就對數學特別著迷,到了高中接觸到微積分、概率等知識後,他更覺得數學是個神奇的東西。“高中時,我也喜歡看足球,但別人看球是享受比賽,我想的卻是球賽的勝負中是否有規律可循。”於是,他開始研究這些比賽中比分的內在規律,並有了用智慧自動交易方法來實現盈利的想法。

  興趣或許就是成功最初的開始。對數學的喜愛和持續鑽研,讓他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還讓他遇到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位導師——北京一家量化研究院的數學專家,教給了他一整套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後,他發現這樣的方法是可以應用在商品、金融、股票、債券、外匯等多個市場的。凌山驚歎:“這才是數學的主戰場啊!”並萌生了藉此創業的想法。

  熬過“99%”的出租屋死亡時光

  2010年中,凌山辭職開始創業。初創期的目標很簡單,研發出一套自動交易軟體,去資本市場獲利。

  “我和幾個小夥伴跟親朋好友借了個遍,湊了150萬元,租了個四、五十平米的出租屋,購買了電腦和一些簡單裝置就開始了。”凌山稱,初始有5名創始人,都是同學朋友,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和目標走到了一起。

  創業的日子很苦,每天就是程式設計、修改、測試,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一口。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辛苦工作,他們終於設計出一套自動交易軟體。軟體出來了要測試,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艱難地又湊來150萬元後,他們利用這個軟體將錢全部投向了國際市場,有的套利,有的利用波動賺點差價,同時進行量化對衝,短短几個月就賺到了600萬元,150萬變成750萬,交易系統測試成功!

  “可以說,99%的創業者最終都倒在了出租屋時光。那時候,我們也差點熬不住,可我一直告訴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一下,當你覺得堅持不住的時候,哪怕再多堅持一分鐘,你也可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想做量化投資界的“平安”

  賺到了600萬元後,凌山和小夥伴們成立了實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專注於量化投資和私募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廣。2013年,將公司總部搬到了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一年三百多萬元的租金讓他感覺“更有動力”。

  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想把投資系統推銷出去並非易事,更何況是認知度很低的量化投資。電話營銷、熟人推廣、陌生拜訪,種種方法他們都用過,開始很難,但隨著在熟人圈推廣,做口碑營銷和機構營銷,局面慢慢開啟,管理的私募客戶資金也越來越多,目前已穩定增長到3個多億,憑藉著4%-5%的管理費收入,還清了債務、實現了盈利。

  真正的轉折來自於2015年新的三位創始人的加盟。他們是著名投資人柯利明和另外兩位有著深厚金融背景的海歸派人士。新的資源使公司進入快車道,除了做好本業,他們也開始計劃涉足影視娛樂界,將量化投資法應用到更多行業。

  “如果一定要讓我說一個奮鬥目標的話,那我的理想就是成為量化投資界的‘平安’,立足本源,拿到金融全牌照,紮紮實實地打造一個世界500強企業。”凌山稱。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