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和立秋的區別是什麼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你知道秋分和立秋的區別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秋分和立秋的區別,一起看看吧!

  秋分和立秋的區別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簡而言之:立秋為秋季開始,秋分為晝夜等長

  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意思是一個季度的開端。有“二分”——“春分”、“秋分”,可以理解成把一年的時間切成兩半,有“時值二分,日夜兩平分”之說。即每年到了“春分”或“秋分”那一日,白天和黑夜是一樣長的。有“二至”——“夏至”、“冬至”。也可理解成把一年的時間切成兩半。一年當中到了“夏至”那一日,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到了“冬至”那一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秋分和立秋的氣候區別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

  秋分習俗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豎蛋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秋分吃秋菜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