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地圖學習方法

  地圖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持久的功夫,那麼高中地理該如何學習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用地圖

  要求上課時力爭每節課都使用地圖冊。在使用地圖冊時,我們在高一時要求學生認真讀好書及配套地圖冊中的每幅圖表,弄清圖表的基本構成要素及繪製方法,圖表所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的特徵是什麼,以及此類圖還可以表現其他的哪些地理要素以及此類圖的一些變式。在高二階段,學生的文理科基本分開,這時期對學文的同學要求提高,必須按高考的要求來完成地圖教學。

  在教學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識圖。從政區圖、地形圖開始,再配一些空白輪廓圖,讓學生邊學邊練,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島嶼、半島,主要的國家,我國的省,主要的礦產地、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等。讓學生做到胸中有圖。

  第二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圖表材料的分析,我們要求按如下步驟來訓練和培養學生讀圖能力:①讀圖名,弄清所看地圖反映什麼內容;②讀圖例,弄明白圖上每種地理符號的含義;這兩項是讀懂地圖的基礎;對統計圖還要求讀座標、讀資料、讀整體特徵或變化趨勢,選取有代表性的點進行分析判斷。

  第三階段,圖文轉換,要求學生運用地圖進行知識遷移,能做到圖圖互換、圖文互換、文圖互換、圖表轉換。尤其這幾年的高考,地圖由過去的具體圖到現在的抽象圖,並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強,如果沒有圖文轉換能力,是很難應付高考的。當然對學生自身來說,圖文轉換則是提高他們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因為圖文轉換的前提是讀懂圖、會敘述、會繪圖,這對將來寫相關報告時作用很大。

  通過這三階段的教學力爭讓學生能夠完成對圖表的綜合分析靈活應用能力。高三階段,在學生對地圖有一定掌握的基礎上,讓學生注意複習鞏固,同時注意讓學生運用圖導法建立各章節之間的聯絡,運用圖解法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選擇題進行遷移突破,化難為易;運用圖、文、表互相轉換思維角度,推導地理規律與原理。

  :勤加練習

  地圖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就需要經常看和經常練。我們用專項練習,讓學生從對整體圖到區域性圖,從平面圖到立體圖,從等高線圖到剖面圖,從景觀圖到示意圖等練習下來,在高考前再把一些重要的區域的圖讓學生反覆認識,並讓他們以地圖為載體,對區域地理做總結複習。

  :加大指導

  一直到高三,還有很多學生看不懂地圖,這一現象要求地理教師要加大對地圖閱讀的指導。如何指導學生,我們討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讓學生養成一良好的用圖習慣。

  在平時上課時,要求教師用圖,同時也要求學生要勤用圖。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生在多次用圖過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讀圖方法。

  2.地理位置閱讀

  地圖中地理位置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但好多學生常忽略,從而使得讀取的地理資訊常常是不全的甚至是錯誤的。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其中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是分析問題的前提,經濟地理位置是分析問題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地圖上這幾種位置都能表現出來,在上課時要加強引導和練習。

  3.將不同內容的地圖對照起來閱讀

  地理不是單純的描述性學科,它是建立在對各種知識綜合的基礎上。這就要求學生在使用同一區域地圖時要把本區域的相關知識都能疊加在一起。我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有目的地把相關地圖疊加使用,培養學生自覺疊加用圖的習慣。

  4.在讀圖時注意事物的內在聯絡,注意通過讀圖發現問題。

  各種地理事象之間的聯絡在同一幅圖中也有體現,讀圖時要注意發現和探究。如圖中畫出了經緯線交標註了經緯度,畫出了海岸線,這些內容提供了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如果圖中再有農作物的內容,讀圖時讀出這引起內容,能進一步分析他們之間的聯絡。